建筑 空间 逻辑:李春舫建筑作品品谈会隆重举办!

2024年3月23日,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 环境 设计》(UED)杂志社主办的“建筑 空间 逻辑—李春舫建筑作品品谈会”在北京市海淀区中间艺术家工坊三层举行。

品谈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庄惟敏,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剑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邵韦平,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崔彤,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桂学文,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韩冬青,同济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部长李翔宁,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汪原,都市更新(北京)控股集团董事长彭礼孝,《城市 环境 设计》(UED)执行主编杜丙旭,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 环境 设计》(UED)副主编胡一可等嘉宾共同出席品谈会,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讲席教授孔宇航担任品谈会主持,现场气氛热烈。

01

会议致辞


杨剑华:欢迎各位院士大师的莅临指导,桂学文大师、李春舫总是中南院当代杰出的人才代表,创作了大量的传承中国文化、彰显中国风格的经典佳作。这次品谈会不仅让我们深度鉴赏剖析春舫总的建筑作品,更是一次高规格的行业大咖的深度交流,是建筑艺术领域的一场璀璨的盛宴。我们希望以此次品谈会为契机,增进各方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建筑业未来发展之路,携手推动中国建筑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02

汇报演讲

李春舫:我把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核心内容归纳为:建筑空间逻辑

其一,在地设计逻辑:将特定的场地与地域文化作为空间生成的出发点。公共艺术强调现场制造,是为特定的地点而创作的艺术品,把它引申到物质空间作为载体开展设计的建筑学,需要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与景观的关系,强调地方文脉,我认为这是对现代主义无地域性特征建筑的一种特别好的应对姿态。这种在地设计的逻辑和中国传统的哲学是相契合的,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因事造物、因地制宜的方法论是相通的。场所、建构、人文这三方面在在地设计的逻辑里体现得比较多一些。

其二,结构与空间的形式逻辑:将结构设计作为空间形式生成的决定性的因素。

现在大家比较了解的是结构建筑学,强调了结构对于建筑的生成意义,结构成为建筑表现的重要因素,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弥补了结构与建筑学科之间的这种割裂,相当于是建筑学与工程学、美学的系统整合。

建筑形式和风格源于结构,在历史上我们能够发现很多脉络。中国传统木构的形制,最后发展演变成了木结构建筑学。从北宋喻皓的《木经》到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承载了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学;西方同样存在这样的规律,有特征性的西方古建筑中的罗马风和哥特风,因为传力方式不同的结构形式而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罗马风是交叉拱顶,而哥特风就是坚券扶壁组成的一种结构形式,基于此形成了不同的空间逻辑。

其三 ,气候适应性逻辑:将生态理念以及适宜性技术作为空间塑造的工具,不仅是在单体建筑中强调绿色设计,也在整体环境中进行一个更大范围的绿色建筑设计探索,即建筑群体和建筑场地的关系,包括风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等。


03

嘉宾发言


崔愷:看到春舫的一系列作品,感触颇深,尤其是高铁站设计领域应该是非常出色的,不仅满足了高铁站本身复杂的工艺要求,而且每一次都能出新,还有对结构、材料、细部的系统性把握,这绝非易事。他提到建筑空间的逻辑,不仅仅是高铁站,对于其他类型的建筑空间和场地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中国动漫博物馆还是中国陆军博物馆都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说明从调度空间和环境来针对不同设计主题,进行一体化设计,是一般大院建筑师在这种大型项目中经常会采用到策略,但是要把握好也是不容易,这是建筑师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谈到绿色建筑,太原南站强调自然采光,而且通过整个集成化、标准化的预制件和装配式设计,极大提升了建筑的品质,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靠装饰来出效果的做法。所以我觉得这些都是在高铁站设计中绿色方向的有效努力,在未来的这类项目中还是应该继续坚持下去。

庄惟敏:春舫总代表着我们体制内大院总建筑师级别的产出、思考和作为,所以我更愿意把春舫总理解为我们中国当代职业建筑师的职业精神的代表,同时还体现出来一种全方位的、非常职业化的建筑师的思考,拿建筑类型来讲,高铁站完全不是一个独立的建筑单体本身,它关系到城市,交通、环境、气候、功能、流线、经济、政治,甚至还有人文。我能看到广场上有市民来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它就是一个日常生活的载体,所以就印证了习总书记说的“我们今天人民说好的城市才是好城市”所以今天谈什么好房子,我觉得这就是好房子,不是说非得搁在住宅里边才说得通,所以我想这个就是中国当下建筑师职业素养的体现。

另外我觉得他很有国际范,高铁走出国门,这已经毋庸置疑了。高铁的载体,高铁站同样会走出国门。高铁站不仅仅是某一个站的功能本身,更多的它带有人文、地域、气候、生态、可持续乃至于高技术的呈现,从这两个方面来讲,我觉得确确实实是一种职业精神的表达,在不得不完成职业建筑师任务的同时,依旧能在这里边深度地挖掘它潜在的技术、美学、人文因素,面对城市的复杂条件,迎难而上的这种精神状态,我觉得非常值得赞赏。

再一个我觉得春舫总很有情怀,甚至于带有一点年轻建筑师那种创作冲动。我看到他的草图还是挺感动的,草图里边能看出来他当时做设计时不断探究、挖掘,就是要突破自已情怀,我觉得这非常难得,这是被很多职业建筑师忽略掉的,被繁重的任务消磨掉的一种品质,也是对一名建筑师很可贵的地方。

张利:在科学史上和艺术史上大概有两条路径或者说两种贡献模式,一个叫一贯式,还有一种叫涌现式,一贯式的贡献针对的是普遍意义的价值,他对创作或者是贡献者的本体是有价值的,对所有存在的当世的世人也是有价值的,所以它解决的是普世性的问题,而涌现式的贡献多半是启发式的方式去面对形成特殊的诠释式的价值,去解决个性的定义的问题。春舫总所代表的建筑师是具有一贯式贡献的。

春舫总的高铁站能和城市融合,体会到城市的氛围看到城市的状态,这是继高铁站后所有的纵向管理的国家的公共基础设施系统里头应该提倡的,还是要让人民的建筑去给城市做节点,而不是让来自纵向条块的工程师去给它的相应的系统做它偏向人使用的界面。

韩冬青:首先我来说一下我的体会,国内的建筑评论关注当代的行业的走向,我觉得做的是不太够的,对这种大规模的、速度比较快的、正在演进的巨大体量的建筑,缺乏观察,目前有质量的评论实际上是比较少的。所以我特别想借这个机会呼吁理论研究要关注当代,要关注正在发生的这些人和事。

春舫总的在地设计我是很认同的,他根据作品本身的特点,长在什么地方、承担什么功能,所以赋予它什么样的形态,是根据作品本身所处的环境去把它推导出来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健康的设计的原则但是做到也不是那么容易。

今天讨论的这一类作品都是复杂度非常高的大型公共建筑,要处理这么大的体量跟城市的关系,功能的复杂性,再加上春舫总特别强调的结构跟空间的关系、建筑跟自然气候的集成设计,最后还要适宜建造。进行诸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之后,形式还那么举重若轻,而且带有一点文化的寓意,这个是很难得的。

李翔宁:春舫总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雕塑感,在空旷的场地里,追求强烈的雕塑感才能镇得住场地,他的美学的倾向性在这里有比较清晰的体现。

中国的大型建筑体育馆、机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难题没有攻克的,特别大的体量如何呈现它的尺度?今天春舫总提出的单元化组合给了我一个非常大的启示,在很多大型的基础设施类建筑中,大家都引入了一个中间的层次,甚至可以提供2~3个不同的中间层次,将巨大的体量消解,在远处看具有雕塑感,在近处看又有跟人相匹配的细节,我觉得从这层意义上说,可能是未来大型的基础设施类建筑解决尺度问题的非常重要方法。

高铁站还是跟城市比较割裂,比如说要赶高铁就要跑,高铁站前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是非常空旷的,所以未来怎么能够让设计师意识到,他们不仅仅是要做一个解决了交通问题的建筑,而是要能给城市、给未来建筑的类型拓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很期待。

邵韦平:通过春舫总的作品看出来总建筑师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和行业责任。春舫总的作品在体制内设计院总建筑师里是最有代表性的。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国有大型机构的担当,同时在建筑的思想性、技术性、承担社会责任方面都发挥了特别好的作用。

春舫总做高铁站代表了这一类型建筑比较领先的水平,这种领先确实对整个的行业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春舫总总结的这三个逻辑我个人也高度认同。建筑现在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简单的形式美学或者抽象的功能主义,向着更加具有人文性、现代性的方向发展,我们要通过对建筑内涵的挖掘,来获得它的独创性和唯一性。

当然我觉得其实在这里面还可以再扩展,比如说结构是一个很好的创作机会,结构建筑学反过来会影响空间操作,支撑我们的创作。建筑师在参与一些特种类型的建筑时,对于一些所谓的经验和规范的探索和突破,是特别必要的,因为现在像做高铁站这样有明确统一标准的建筑时经常会有很多既有模式限制了我们的思考,但是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又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可以在满足基本的功能情况下,让达到最佳效果。

崔彤:春舫总作为主流建筑师的代表,其作品能让我们感受到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特别是针对高铁站这种具有复杂体系的建筑类型,长期实践结合研究更是难得,这种坚持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可贵。

我发现春舫总非常强调系统的底层逻辑,对于场所地域的架构而生发出来的一种自洽的从山水到文脉的考虑,展现出一致性,对于门户建筑的把控显得尤为重要。春舫总对于结构逻辑的研究与建筑元素的运用,在模块化和单元化设计实现大跨度空间中展现了极大的优势。作品不仅仅体现了建筑的技术性和功能性,也融入了建筑师对于诗意和浪漫的追求。他的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还考虑到了人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建筑中融入自然元素,创造出与云雾相伴的感受,这是很难得的情怀。

总的来说,春舫总的设计理念和实践,不仅展示了他作为一名主流建筑师的担当,也体现了建筑学科的本质,他的作品证明了建筑行业和专业学科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期待春舫总未来能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桂学文:1986年,我与春舫总同年进入中南院,弹指一挥间,38年后的今天,他的一系列大型作品令人震撼。春舫总的设计理念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形成,他提出的单元式设计方案,以其理性、科学的设计和对交通建筑特点的把握,展示了他的前瞻性思维。

他的设计逻辑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积累,首先体现在如何将门户建筑与中心单元结合,以体现当地文化的在地性。其次,他的设计考虑到不同地方的经济水平,设计的高铁站如随州南、太原南等,都能贴切地结合当地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他的专业精神不仅体现在一体化设计上,更是体现在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和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

在高铁站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他早期就提出了站城融合、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等理念,推动了高铁站设计的进步,并为相关导则和标准的制定做出了贡献。春舫总的多维度努力和全方位贡献,让我们期待他未来能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并获得更大的成就。

汪原:我与桂总、春舫总曾同时分在中南院,算是老朋友了。另外,我也在进行理论研究及建筑评论的工作,所以对建筑师的作品也是长期关注的。

李春舫作为大院总设计师,更多地需要完成国家政府的大型工程项目,很多项目是不得不做的,所以,一位大院总设计师有很多作品并不奇怪,这是由平台决定的。但是,能设计出许多精品项目的大院设计师仍然是屈指可数的,春舫总就是这样一位建筑师。

回顾李春舫创作历程,能发现他在不断学习与创新:长沙南站是中国首个由国内建筑师设计的大型高铁站,当时设计的重点放在功能和使用的问题上;而在设计太原站时,他已经形成独特的设计原则(三重逻辑),并在该项目上得到充分体现;形成基本原则后,在随州南站,他利用全新的数字工具和材料来实现在地文化的表达;在汉阳枢纽设计上,他已经开始针对复杂城市系统进行设计和思考。

不仅如此,我认为李春舫基本满足一位优秀建筑师的六个特点:天分与勤奋、名师的引领、精彩的作品、理论的思考、批判的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他试图通过设计创造全新的城市生活,这是十分可贵的。

孔宇航:曾经在本科教学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拿一些明星事务所的作品来进行学习,很少鼓励大家去向大院建筑师学习。在我们天大也存在类似问题,春舫总的讲座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如何在明星建筑师与大院建筑师之间找到平衡。此外,建筑师在创作时往往充满激情,但生活的种种现实,可能会让这种激情减弱。春舫总持续保持旺盛的创作欲望值得我们学习。对于大院建筑师,他们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如高铁站等大型项目的实用性和周边环境的考虑,这使得个人风格的强加变得困难。因此,评价建筑师时不应只看风格,而应考虑其社会责任和地域适应性。

彭礼孝:在CBC举办的这次重要学术会议,场地曾是一个美术馆,见证了中年艺术架的辉煌。

我们曾在此举办“中国院里的年轻人”等活动,关注大院里年轻建筑师的成长,同时探讨体制内与独立建筑师的合作与交流。春舫大师作为体制内优秀建筑师之一,其作品充满感染力,尤其在高铁站等项目场地受限的条件下,仍能融入在地文化元素和建筑理想,令人钦佩。此外,城市设计也面临迭代和危机,我们需要从价值创造、与城市关系等方面入手,打造好房子、好社区、好小区和好城市。在人工智能时代,建筑师需要不断容纳新技术,如智能建造等,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春舫大师的实践在这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的作品充满未来性,特别是在单元化构件及相应的单元空间无缝对接方面,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最后,祝愿春舫大师未来能创作出更多令人惊喜的作品,为建筑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杜丙旭:2024年初,我们借着UED专访的机会,与春舫总有了两天时间面对面的交流。春舫总亲自带我们到随州南站的现场,从远到近、从内到外、从结构到细节逐一做了细致的讲解,让我们受益匪浅。春舫总在高铁站设计领域是国内翘楚,但是每一个高铁站他都视为挑战和机会,来探讨新的特点和突破点。通过了解,春舫总一如既往地通过建筑实践来进行学术研究,然后形成设计理论再把理论应用到指导实践,然后再进一步完善。他对建筑的情结、对建筑的热爱、迎难而上的勇气还有精推细敲的匠人精神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学习。

胡一可:春舫总在高铁站这么复杂的大型的建筑里,能够用心的去吸取中华传统营建体系和中国传统智慧的精髓来做设计,实属难得。在应对气候变化采用被动式的方式方面,虽然只是一个初步尝试,但有很好的示范效应。气候变迁所带来的影响在国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低碳也是主动应对该议题的一个主要举措,涉及到建筑能量形式。在未来,不仅仅是设计,其科普价值和知识传播的价值更为巨大。

大尺度的体验性场景化的建筑设计中,春舫总也给我们做出了一个示范,告诉大家如何通过建筑设计的工作来实现社会价值、承担社会责任,这不仅仅为了建筑本身,也是为了城市,不仅仅市民可以在此乐活地生活,也是旅客经过此地认识城市的非常重要的窗口,他的设计映射了城市的治理者或者说设计师的价值观是怎样的,从这个方面来讲,春舫总的设计价值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