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主流价值”开幕式回顾
开幕讲座由"想象·主流价值"两位策展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戴锦华教授、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苏伟,与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学者魏然共同参与讨论
开幕演讲吸引了超过120名观众
11月18日下午两点,中间美术馆新展"想象·主流价值"正式开幕。
在开幕演讲之前,由馆长卢迎华致辞。她向来宾与媒体介绍了中间美术馆从2017年年初开始至今所做的工作——着重于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史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以及个案研究。其中包括2017年年初的"沙龙沙龙: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2018年以来一系列的个案研究工作,挖掘"无名画会"的两位创始人赵文量、杨雨树先生,还有另一位重要的艺术家厐壔先生的实践,并首次深入呈现他们各自的创作生涯。
同时,面对国内、国际同行过于轻视中国的问题,无视在中国产生的思考和实践的现状,中间美术馆开启了"中国作为问题"的系列性活动与展览:从自己出发,就具体问题展开,面向中国的现场和问题,寻找合适的方法,重新审视我们经验的来源和形成的过程,探索自我表述的多种可能性。
2018年1月,美术馆邀请酒井直树教授与孙歌教授对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演讲与对话,自此开始"中国作为问题"的思想旅途,6月中,戴锦华老师受邀开启"中国作为问题"系列演讲的第一讲,因此结缘后,有了今天这个思索自90年代以来主流价值形成的展览。
目之所及,今天大多数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已沦为"向1%富人颁授荣耀的神殿",其馆藏也无异于"一堆美学残骸"。但我们坚信应该"把握今时今日的重要议题、并同时急迫地、辩证和创新地审视过去",这也是为什么中间美术馆一直迫切、积极地参与和推动前沿性理论和艺术的实践与探索,与各个学科的学者和实践者进行创造性地合作,并成为其中一位活跃的践行者。
最后,卢馆长总结道:对于中间美术馆而言,"当代美术馆作为学院、作为发问地、作为思想生产的前沿"不是空话口号,而是内在于自我要求之中。
随后,展览的开幕演讲开始,以"碎裂、漂移与共享空间:为什么是主流价值"为题,"想象·主流价值"展两位策展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戴锦华教授、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苏伟,与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学者魏然共同参与讨论。
讨论从本次展览的引子开始,同时也是展览英文标题的出处——1989年发行的国产恐怖片《黑楼孤魂》(The Lonely Spirit in an Old Building)。这部影片中遭文革迫害而死的孤魂借美钞向凶手索命的场景,引申出了对于90年代以来新的主流价值的召唤和想象。此次对谈的焦点集中在关于主流价值与文艺的"共享空间"的讨论上,尤其强调不去从权力的角度理解这种关系,而是从生产机制、创作意识、文艺的内在动力以及双方在多种层面的对话进行观察。这种结合了知识讨论、现实关注和针对创作本身内外部进行分析的方法,一直贯穿在对谈之中。三位演讲者通过对展览的叙述、作品选择和展览结构的解读,触及了主流价值如何被塑形、悬置和翻译的问题,以及在今天的情况下,主流价值在更为宽泛的大众文化和网络空间中的转身与变形。
在对谈结束后的问答环节,观众和三位演讲者围绕艺术与现实、艺术与道德以及如何面对今天更为复杂和细化的立场、阵营和问题,进行了互动和对话。
开幕演讲现场 摄影:卢望平
开幕演讲现场 摄影:卢望平
展览开幕演讲吸引了超过120位观众到场,之后各行嘉宾、友人、媒体在助理策展人杨天歌的导览下观展,并纷纷合影留念。
"想象·主流价值"展策展人之一、戴锦华教授与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洪子诚教授,参展艺术家傅善超(左一)看展
(左起)艺术家杨雨澍先生、赵文量先生、"想象·主流价值"展参展艺术家卢望平先生看展
(左起)"想象·主流价值"展参展艺术家刘鼎先生、阎洲先生、于瀛先生与艺术家张嗣先
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女士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曹庆晖教授、势象空间创始人李大均先生
从左到右:邢轺女士、馆长卢迎华女士、中间美术馆创始人、理事会会长黄晓华先生、艺术家赵文量先生、杨雨澍先生与友人
"想象·主流价值"展展览现场
"想象·主流价值"展策展人之一苏伟先生为媒体导览
"想象·主流价值"展助理策展人杨天歌为观众嘉宾导览
开幕晚宴后,"想象•主流价值"的参展艺术家之一叶轩与搭档Jason Doell进行了一场小型实验音乐表演。她的作品《Erroar!》在展览中"平行宇宙"部分展出。第二天,她在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主持了一场名为"从乌力波到生成式艺术"的工作坊。
11月19日"想象·主流价值"展参展艺术家叶轩在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主持"从乌力波到生成式艺术"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