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星:从公共空间到共享空间 | “衲田杯”可持续设计国际竞赛

张宇星:从公共空间到共享空间 | “衲田杯”可持续设计国际竞赛


人类的城市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个城市空间价值逻辑的进化史。在进化中,城市完成了一次一次的蜕变。与价值逻辑相对应的是一系列空间标志物,或者叫做图腾。
——张宇星

未来城市与城市的竞争,是其环境品质的竞争。而公共空间恰是城市美好生活的反映。由宿迁市人民政府主办,宿迁市规划局、CBC(China Building Centre)、《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承办的首届“衲田杯”可持续设计国际竞赛,将从具体场地着手,填补城市微观层面设计和研究的不足,以公共空间为突破口,营造一个个有生趣、有活力的特色景观。
张宇星
深圳市罗湖区政协副主席,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
原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城市与建筑设计处处长,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的主要发起人、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深圳趣城计划总策划人

作为本次竞赛评审之一,张宇星在2017年4月18日于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为宿迁而设计’学术论坛暨‘衲田杯’可持续设计国际竞赛新闻发布会”上,发表了题为《从公共空间到共享空间》的演讲,并在其后接受UED独家专访。

共享· 城市价值

“共享空间的本质,在于人们是否能真正使用空间,并且通过空间媒介,获得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化连接。”

空间媒介

公共空间的核心是公共性,需要使用者的认同感。今天的公共空间绝大多数是由政府或者集体集中供给的。但在古代城市里,并没有特别意义的广场或者类似于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这样的功能,随意的街头小景,或农忙时人们休息交流的田埂,就足以成为一处公共空间。所以公共空间的核心在于使用和共享,能够自发产生社会活力的空间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纽约

现如今,全球化已经达到了实体空间全球化与互联网空间全球化同步的时代,一座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取决于其内在价值被更多人“分享的可能性”。以纽约为例,它之所以成为今天的纽约,取决于其开放性和共享性,这远远超越了自身的生产和消费价值。今天的一些城市GDP很高,也有很强的生产力和多种消费产品,但知名度不高,无法在全球的城市网络里被称作公共城市或全球城市。因此,创造一座城市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规划优质的公共空间,而是创造真正的共享空间。

共享· 文化之港
“共享文化的建构,可以从‘文化溯源’开始,将不同时代的运河流域文化,以‘再叙述化’形式重新呈现。”

宿迁衲田花海

这也引出了今天的主题——“为宿迁而设计”。宿迁是一座汇聚了大量天然公共资源的城市,包括运河、湖泊、森林、古迹和衲田花海。所以如何将其转化为共享空间是宿迁市政府、规划师以及这次竞赛的参与者需要着重思考的。在全球化时代,人们每天处于高浓度图像的轰炸中,美丽的自然景观并不是来到一座城市的理由,真正的分享是到现场参与空间的建构,甚至生活的建构。
宿迁的流域文化

接下来,我想从三个方面建构宿迁共享空间的价值体系,希望能够引发中国所有城市的思考。第一,文化共享。宿迁是唯一一座具有三个历史阶段运河主航道遗产的城市,是运河流域文化的汇聚地,因此我将其定位为文化之港。共享等于地域文化加流域文化,在我看来,对于宿迁后者高于前者。因为这里是三大运河的汇集地,这种流域文化几乎体现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文化溯源”与“再叙述化”

共享文化的建构可以从文化溯源开始,将不同时代的运河流域文化,用再叙述化的形式重新呈现。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用现有文化建立,而是将其转移和编辑,形成一个新的文化文本。它代表了所有文化的乡愁,所有人都能够在这里来看到自己文化的影子,这时候文化超越了原有遗产,成为一种新的遗产。
圣家族教堂

巴塞罗那的城市发展史中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高迪,其作品就是遗产的重新建构。他运用的材料均取地西班牙,但他把所有传统的遗产进行重新转化、编译,形成了巴塞罗那自身新的遗产,也是世界的遗产。
台湾鹿港小镇

文化共享需要从文化建构的角度,而不是文化基础的角度思考。台湾鹿港小镇是一个比宿迁中心镇小很多的城镇,它是台湾闽南文化和大陆乡愁文化的展示窗口。小镇里的街市、宫庙、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