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之名:“文化引领下的城市发展”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以艺术之名:"文化引领下的城市发展"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文化引领下的城市发展"——长春新区国际公共艺术节研讨会于2017年3月29日在北京中间艺术区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长春新区管理委员会主办,CBC(China Building Centre)联合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作为协办媒体,邀请到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陆京,当代著名建筑批评家、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第10届国际建筑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王明贤,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小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胡越等二十余位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建筑师、艺术家、业内专家,以学术的眼光及多元的视角聚焦人、城市与文化关系,共同探讨如何以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文化项目和文化事件,推动城市的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化升级。

"长春新区国际公共艺术节"是以东北亚共同体的文化视角,结合总体发展战略,营造高品质城市空间的公共交流平台。就此,研讨会围绕着艺术节·定位——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战略、艺术节·体验——以文化为主导的城市生活与艺术节·前瞻——以设计为切入点的国际平台三个议题展开,通过现场嘉宾精彩的观点交锋,深入解析城市化2.0阶段所面临的机遇和调整,进一步明确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讨论如何以持续性、创造性、适应性为特色助力城市更新、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研讨会现场

长春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姜保忠致辞

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创始人,CBC(China Building Centre)主任,《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彭礼孝致辞
"文化引领下的城市发展"——长春新区国际公共艺术节研讨会于2017年3月29日下午13:30在北京中间艺术区拉开帷幕。《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担任主持。长春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姜保忠在开幕辞中指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长春新区自批复以来,坚持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指导,主动把公共艺术引入城市建设与综合发展中,全力将其打造成为东北亚艺术设计的新高地。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创始人,CBC(China Building Centre)主任,《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彭礼孝认为"长春新区国际公共艺术节"是从整体战略定位出发,汇集国内外优秀资源、推动创意产业升级、提升民众文化素养、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为新区今后的发展模式提供有效参考。

长春新区规划局副局长、长春新区规划展览馆馆长王昊昱介绍长春新区总体规划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担任主持并介绍"长春新区国际公共艺术节" 整体策划方案
长春新区规划局副局长、长春新区规划展览馆馆长王昊昱从地域条件、历史沿革、发展战略和目标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新区的总体规划。随后柳青围绕"长春新区国际公共艺术节"的趣城・长春新区、国际雕塑节、灯光节、佛学文化交流、动漫展五个板块,深入解读了艺术节的背景、策划思路以及对下一轮城市更新的深远意义。

陆 京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随后,一场多元化的学术盛宴正式开始。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陆京指出长春世界雕塑大会已超出了雕塑本身的意义,成为该城市的贸易盛会和文化名片。因此"长春新区国际公共艺术节"应是新区建设的文化提炼,需与城市本体特色相结合,避免雷同性,形成真正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彰显人类文明的文化事件。

王明贤 当代著名建筑批评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第10届国际建筑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学术总监
当代著名建筑批评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第10届国际建筑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学术总监王明贤指出公共艺术不是一件单独的艺术品,而是一种意识观念,它所汇聚的人才如建筑师、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等将成为一座城市的综合智库。同时,国际公共艺术节除艺术性外,更应该注重地域特色和创新性,并给予年轻人展示的空间和舞台。

朱小地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艺术中心主持建筑师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艺术中心主持建筑师朱小地认为,文化必须与创新结合才能于世界文化格局中取得话语权。在互联网和知识型经济年代,吸引高端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启动一个文化事件或文化项目前,城市决策者必须首先确立当代思维高端人士的智囊团,聚集最前沿、最先锋的资源,以确保其标志性、话题性、参与性和传播性。

胡 越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接下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胡越指出公共艺术需要公共空间承托,而公共空间的载体是公共生活。如同博物馆需要艺术品支撑、歌剧院需要剧目支撑,一个文化事件需要市民支撑。因此如何提升民众艺术修养、引领高品质生活方式是城市管理者首要考虑的。

徐卫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XWG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XWG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徐卫国谈到生活当中的精神文化思想与生活所需要的空间物质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城市文化。因此在举办文化活动时应该充分挖掘地域特色,遵循文化催化原则,以创新和智能建造推动工业4.0时代新的生产方式,从而改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王 中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的王中院长认为长春新区的总体规划具有前瞻性,已突破目前中国城市的平均规划水平。要真正做到机制体制上的改革先行者,长春新区必须推行百分比公共法案,成立公共艺术委员会,强制将1%的建设经费投入到公共艺术中去,在整体的城市有机形态上推动文化互动。

张秀菊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代表,北京歌华美术公司总监
其后,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代表,北京歌华美术公司总监张秀菊以北京设计周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设计之旅、设计市场等板块打造国际公共交流平台,引进创意业态,从而改造城市的微循环,形成品牌效应。

曹晓昕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品那儿机构创始人、品那儿实验室联合发起人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品那儿机构创始人、品那儿实验室联合发起人曹晓昕结合自身实践,从规划、建筑到产品设计,阐明了文化的格调和格局决定整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新区能够通过公共艺术节整合产业链,吸引年轻有创意的人才,以文艺的气质塑造城市IP,从而将人性化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逐步打造慢生活体系。

田 园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副院长、田园独立工作室主任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副院长、田园独立工作室主任田园认为城市是工业文明条件下形成的规则和体制,而公共艺术则是一个完全联动的过程,应导入大众参与,这也是文明体系的转化。当前的历史契机和政治的条件赋予了中国许多城市突破现有管理体制的机会,使其重建组织形态和规则,形成集群设计的管理,以多元的设计、创新的生活模式推动生态文明机制。

王 刚 北京建筑大学王刚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随后,来自北京建筑大学的王刚老师从经济角度分析了如何把文化衍变为生产力,与产业形成最直接的链条关系。文化欲引领城市发展,首先要引领文化消费,并形成一种经济原动力,从而重新树立城市自身的产业逻辑与文化基础。

刘若望 中国著名当代雕塑家,2015年意大利那不勒斯文化奖获得者

赵海涛 艺术家,跨界建筑师,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艺术总监

陈铁标 北京市飞翔建筑艺术雕刻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中国著名当代雕塑家,2015年意大利那不勒斯文化奖获得者刘若望和艺术家,跨界建筑师,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艺术总监赵海涛都是通过自身作品表达对当代艺术的思考,以及对于人类困境的思考。他们以艺术家犀利的眼光和专业的技艺,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从而建立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北京市飞翔建筑艺术雕刻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铁标从环保材料、新型材料出发,以实际案例阐述了科技如何帮艺术家实现梦想。

李昕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城市设计处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城市设计处干部李昕阳肯定了长春新区发展战略的高度性和前瞻性。他谈到城市规划应与城市魅力、城市特色和公共生活相结合,让大众参与到城市的整体运作中,将消费形的艺术转变为生产形的艺术,共同引导城市发展,引领城市文化。

姜保忠 长春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最后,长春新区管委会的姜保忠主任总结了与会嘉宾的观点,提出一个政府的艺术感觉和决策能力决定了一座城市的形态。文化并不是单纯的项目和短暂的事件,而是与产业相结合、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可持续性城市规划方针。来自不同领域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以多元化视角,为长春新区甚至中国下一轮城市更新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更有效的参考。至此,"文化引领下的城市发展"圆满落幕。

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