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藤城市”——城市规划与设计学术研讨会在楼纳隆重召开

“蔓藤城市”——城市规划与设计学术研讨会在楼纳隆重召开
2017.01.13

2017年1月13日“蔓藤城市”——城市规划与设计学术研讨会于“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楼纳国际山地建筑艺术节期间,在贵州省义龙新区楼纳隆重召开。研讨会由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管委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和CBC(China Building Centre)联合主办,由《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作为媒体主办。“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楼纳国际山地建筑艺术节以高水准的学术活动及有创新性与影响力的艺术文化事件为主体,用学术的眼光、多元的视角聚焦乡村文化,用设计与艺术的力量为乡村注入活力。

由崔愷院士提出的关于“蔓藤城市”规划策略,以建筑、城市跟环境、自然相融合的理念解决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蔓藤城市”学术研讨会,通过学术会议汇聚了全国行业内专家,聆听各方意见与经验,共同探讨“蔓藤城市”理论的可行性策略并交流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思维,推动“蔓藤城市”理论在城市建设与更新中的应用。力求让讨论不仅具有学术前沿高度,而且可以影响城市建设决策者,从实践层面推动中国城市建设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本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崔愷担任学术召集人。以国际化视角、城乡协调的思路,创新、生态、绿色的观点,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晓江;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院长、教授,土人设计首席设计师俞孔坚;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总裁,美国建筑师协会成员(AIA)黄文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朱荣远;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双聘教授赵燕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朱子瑜;易兰规划设计院总裁,首席设计师陈跃中;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忠等相关规划、建筑、景观、产业等方向专家及众多行业内人士,共同深入探讨“蔓藤城市”的内涵以及该理论在城市建设与更新中所产生的积极意义,进一步明确“蔓藤城市”实践的要点。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国担任上午的学术主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晓江担任下午的学术主持。

上午学术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国

下午学术主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晓江

蔓藤城市的内涵与外延

“蔓藤城市”作为一种新提出的规划方法,其产生的过程、具体的内涵、对城镇发展的意义以及需要关注的要点都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明确。同时,“蔓藤城市”如何实现城市传统风貌的保护,如何应对新城镇发展的需求,如何利用自然景观以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等相关问题,也是“蔓藤城市”进一步发展和落实需要探讨的要点。嘉宾就蔓藤城市的内涵与外延分别进行了演讲。

演讲嘉宾:崔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本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在演讲中首先整体介绍了“蔓藤城市”理念,他认为“蔓藤城市”理念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和田园环境目的的有机生长规划模式,重要的是保护环境的善意和自我约束式的节地策略,而绝非图形形式,它首先适用于大量的小城镇发展,也适合大中城市的边缘地区的规划,甚至也可以在超大城市的疏解和双修的规划中试用。当然在实施当中也还有一系列的相关问题需要解决,但技术上并不困难,关键是态度和立场。他谈到,历史上我们用城墙来防卫外敌和自然灾害的侵袭,今天我们应该用绿墙来限制自身利益和欲望的膨胀,这需要价值观的转变,这是一场自我的救赎。

演讲嘉宾: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认为“蔓藤城市”并非简单的国际田园城市的模式,而是基于在地性的中国城镇发展模式。同时,他提出了几点理念:一是因地制宜、举重若轻、顺势而为,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二是生产、生活、生态并重;亦城亦乡。三是从单中心蔓延扩张到多心有机生长,通过渐进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四是当今中国城镇发展需要重视基于“自下而上”的动力,弥补“无差别、同一性、单纯的交通、速度和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缺陷。容忍多元主体的零散、变异和弹性的城市形态建构,同时,不是时间纬度上的空间形态有序。

演讲嘉宾:李晓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从国家县域城镇化的路径、需求,包括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