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仁:都市合院主義

王维仁:都市合院主義




2014年7月2日晚,一场大雨洗礼过后的CBC活动中心又一次高朋满座,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维仁建筑研究室主持人王维仁先生在CBC建筑大讲堂开讲,从 “建筑地景/地景建筑”的设计概念如何贯穿于城市和乡村,到如何体现人居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王维仁老师以自己的实际项目为例,为到场百余位听众带来了他的都市合院主义思想。王老师的讲述生动幽默,引人入胜,而他对自然环境的创造利用,对每一颗树木的尊重以及为每一位使用者考虑的责任感则更加发人深省。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女士为王维仁先生颁发CBC Member荣誉证书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一半阳光一半影----居住与自然


“我这一辈子所关心的事情,其中一系列比较重要的相关的关键字凑在一起,即院落(四合院)、花园这两个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形态,四合院是居住的建筑形态,而花园是景观,属于地景建筑的范畴,他们的关系即人居状态与自然的关系。”----王维仁


这种传统院落其实表达了很多人喜欢的居住状态是四合院和花园,在某种程度它可以结合在一起。院落给人舒适的感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树,树的光影打在石头上面,就会有树影,就会有青苔,就会有这种环境的现象或者说地景的产生。院落是一种建筑形态,而这种建筑形态的目的除了通风采光,而实际上是把自然围在里面。



人在自然环境下的居住状态



人在城市里面围出自然的状态



在围墙里面围出居住的状态



岳麓书院



徐渭书斋



合院----形态学设计


城市的肌理代表大部分人居住的状态,现在很多都变成塔楼,塔楼已成为中国人居住形态的主要典范,而在城市中的关系就变成电梯,分散在各自的楼层,这种生活关系较过去有很大的改变。现在的这种居住的生活关系,它跟自然的关系、人跟室外环境的关系被消减到非常少,我们每天回家所经历的丰富的空间关系也变得非常简单,这种巨大的改变是否是中国人未来的唯一的居住答案,是一个问题。


在过去的设计当中,我开始不自觉的做四合院,实际上是以不同方式来呈现四合院的关系,主要问题是当密度变高,楼层增加时,我们是否还能做出四合院的关系。


台中光隆小学Guanglong School, Taichung


我们希望给每个教室提供一个院子,从一楼的教室出来有院子,二楼的教室出来有平台;在每个教室门前的院落里种一棵树,它并不是传统的四合院,不具有封闭的空间,它变成串联公共空间的一种关系。


我想把四合院变成组织关系,即个体在建筑群里面,无论是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学校,人与整体的关系。在该设计中,是用院落作为一种空间组织,来解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这个学校里面有大的广场、小的广场,有高年级、低年级的分区,学校就变成一个像城市或者像村庄一样的生活关系。





香港岭南大学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 Lingnan University, Hong Kong


项目坐落在一片坡地上,设计最初想要把原来农地上的树木保留下来,对坡地不做过多的开挖。办法是将两层楼作为一个单位,每两层间错开,由于坡地的存在,使使用者无论站在那层楼都不会觉得距离地面非常高。


从高处看下来院落依然是由四合院组成,而从地面看过去,依然有蓝天白云组成的自然状态。院落层层爹爹,使得一天之内乃至四季的阳光洒进院落,形成一半阳光一半阴影的微气候环境,在中国南方地区是一个非常宜人的户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