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kt境名师讲堂——朱小杰: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

Objekt境名师讲堂——朱小杰: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

“走回去的同时就是走向自然”

2014年5月24日,由《境 OBJEKT》杂志和CBC(China Building Centre)携手主办的“享设计,创未来”系列讲座邀请知名家具设计师朱小杰先生做客Objekt境名师讲堂,以“中式家具的创新”为主题,在北京CBC(中华圣公会教堂)与踊跃前来的100多位听众进行分享。讲堂由《境OBJEKT》、《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姚京女士主持,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CBC家具与产品设计中心学术主任耿晓杰女士为学术主持,邀请国内原创家具设计代表人物朱小杰,与我们分享对中式家具创新设计的理解。

《境OBJEKT》、《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姚京女士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CBC家具与产品设计中心学术主任耿晓杰女士

中国家具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温州家具学院院长、澳珀家具艺术总监、中央美院客座教授朱小杰先生

主讲人朱小杰先生是国内家具设计界的知名人物,凭借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设计开发出一系列极富中国传统特色和当代精神的个性化家具作品,将中西方的设计思想相结合,更加完善的体现中式家具的设计价值。2009,他参加德国科隆家具展,受到广泛好评;2010,上海世博会中,他为中国馆外宾接待厅设计了八十多种、四百多件家具,代表中国形象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宾;

朱小杰也是知名策展人。2012年,他首次带领一线中国设计师在米兰设计周呈现《“坐下来”中国当代坐具设计展》,让中国设计成为米兰设计周上令人瞩目的看点。2013年,他联合著名音乐人朱哲琴策划了《大中国的味道》展,在米兰设计周核心区托尔托纳地区展出。他策划的《品茶、品道、品设计》围绕着中国的“茶文化”,展示了中国20多位设计师的80余件大作。从第一次的“坐下来”让世界看中国的设计,到第二次回归中国文化,让世界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他是一位将世界设计的焦点凝聚在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设计师。

朱小杰用作品实践向世界展现了结合了中国文化元素的现代作品,在保有中式家具的特色基础上,不断做着改变和创新,使传统和当代更好地结合起来。那么什么是中式家具,怎么理解设计,如何在这种传统的经典艺术上创新,而又如何理解创新,是此次朱小杰讲座的主要内容。讲座采取视频演讲交织主持人、观众与朱老师交互问答的形式,气氛活跃而又深邃,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光。

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穿着宽松古典麻衣的朱小杰老师登场,给我们播放了第一段视频。视频以“坐下来”的策展说起,展示了米兰设计周上优秀中国设计师饱含中国气质的作品,宣纸椅、书椅、藤编椅……随着厚实的视频声音徐徐说道:我们也可以与大家一起坐下来,慢慢的,静静的,深深的,看自己,看民族,看世界,去寻找民族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灿烂。全场的观众渐渐进入到今天思考的话题上,朱老师便问大家知不知道什么是中式家具。

讲座现场

“含中国元素的家具”、“用中国思想设计的家具”……观众们从自己的角度回答起来。

大家说的其实也贴近,有一些道理。然而,朱老师首先给了大家最重要的一课,生活方式才是设计的精髓,朱老师说道“符合中国人生活方式、审美、在某个消费层面上流行的,称之为中国家具。”中国的生活方式并非简单理解为中国元素的应用,“元素一直在困顿、混沌着中国的设计,应该把元素丢掉”,一般讲外形是由材料来决定的,因为材料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外形。朱老师认为,外形来自于自身的文化。所以作为一个设计师,自身的文化很重要,但是往往被忽略。

随后,朱老师引用丘吉尔的话:回头能看多远,就能往前看多远,为我们带来感动人心的第二段影片,带领我们追溯家具的发展史,提出诸多让我们深思的话题。

家具史为什么重要?朱老师认为,一切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增加知识,而且是为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谁,这并不是哲学问题。通过对自己祖先的了解,能够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因为基因里的东西很难改变,了解中国家具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中式家具的未来。

明清家具为什么重要?朱老师创新地理解了明清家具与包豪斯之间的关系,“对物的迷恋,来自于对物本身的探索。艺术必须和工艺结合,是包豪斯的核心,也是比包豪斯早了400年的明式家具的核心。”

视频探讨从商周到明清三种坐姿“席地而坐、离地而坐、垂足而坐”的演变引起的家具的演变,当人们席地而坐,就有了凉席,当人们离地而坐就有了床炕,当人们垂足而坐就有了凳椅。从凳子出发,可以涵括整个中国家具发展的历史形态:压扁、放大、成炕,加围成床,升高为架子床。升高、放大成桌,压围成垫,高成柜。拉长桌腿为吹凳,加背为垒圆炕。

加靠为椅,加围成官老椅,靠背放低成玫瑰椅,变复杂为太虚椅,再复杂成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