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建筑人生

我的建筑人生

何镜堂院士作为文化大革命前华南理工大学唯一一名研究生,直到改革开放,举家从北京迁回母校华南里东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并产生了第一个作品——深圳科学馆以及第一篇在建筑学报发表的文章,从此展开了何院士热爱的建筑人生。

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这是一条设计与研究、建筑创作与建筑教学相结合的道路,一条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路,同时又是一条既辛苦又快乐的路。建筑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实用性学科,建筑师应在一线参加工程实践。

建设和谐的创新团队

建筑设计光有好的理念而没有共同的努力合作是无法实现的,建设好的创新型设计团队是出好作品的保证。何院士组织设计团队参与了国内外的各种竞标,从而使团队在创作实践及激烈竞争中得到锻炼,从而总结出了团队合作要点:1.有正确的设计理念,不搞违背建筑本质的奇特怪建筑2.不怕失败,敢于竞争和创新3.要有好的创作思维方法,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关键创新点4.要有和谐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

建构"两观三性"论

建筑要适用、经济、美观,要适应气候和环境,要尊重地域文化以及体现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创新。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和总结,何院士逐渐形成了"两观三性"的建筑思想,即从事建筑创作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两观三性"论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体现"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不同而又协调的和谐统一观。"两观三性"论法应了专业的独特属性,即建筑的双重性、综合性、多元性,需要建筑师从时间的延伸性和空间的整体性去把握、优选和整合才能使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两关三性"论倡导建筑创作从地域入手,探索建筑空间形态生成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升建筑文化的内涵和品质,并与现代科技和思想结合,创作地域、文化、时代和谐统一的建筑。"两观三性"论是建筑设计时间的总结和提升,是从事建筑创作的一个普遍原则。

建筑思维与建筑师素养

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晶。建筑师既要有数学家一样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有艺术家一样的形象思维能力,既要懂得1+1=2的道理,更要培养1+1不等于2的辩证思维能力,学会和掌握辩证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综合复杂的诸多因素中,要学会优选和定位,要善于综合思维,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建筑师要有创新精神,要有不断自我否定的勇气,要重视原创性思维的培养。

建筑师同时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一个建筑师的素养,既包括他的专业技能,也包括他的创作哲理和他的人品和合作精神,三者同等重要。一个成功的建筑师勤奋、才能、人品和机遇缺一不可。

近期建筑创作实践

结合了自己对道路的选择、团队的组建、建筑创作理论、思维方式以及建筑师的素养等方面,他为我们介绍了近期的建筑作品。

东方之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何院士面对世博会中国馆工程,责任感和使命感极其重大,所承受的压力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中国器"方案在八个入围作品中排名第一,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将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作为创作理念,最终完成"东方之冠"的建筑造型。中国馆将站在中国文化、东方哲学的立场上,对21世纪的城市与人居文明作出自己的诠释与展望。

代表着中华文化

中国元素的应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本设计突出遗址主题,尊重原有建筑,塑造整体氛围,以墙、伤痕、死亡之庭、祭奠庭院、烛之路等为建筑元素表现特定的场所精神;总体构思以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组合,由东到西顺序而成,与此相对应的是"断刀"、"死亡之庭"、"铸剑为犁"三个空间意境的塑造,形成序曲—铺垫—高潮—尾声的完整空间序列;建筑空间从东侧的封闭、与世隔绝过渡到西侧的开敞,与城市、自然融为一体。

体现场所精神:战争——屠杀——和平

空间序列

大地的纪念——映秀•震中纪念馆

纪念的主题不仅仅定位于叙述灾难惨痛的一面,更希望能够传递人性的坚强和伟大,撒播希望的种子,并深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植根于大地的地景式建筑的概念,来表达这大地的纪念主题,呈现一个自然、平和、静谧的纪念场所。采用质朴的清水混凝土和当地黑砂岩的自然灰调,不仅与山体环境形成整体、和谐的关系,同时也烘托出建筑的场所精神。在生与死之间的场地,营造了一个自然、平和、静谧、与大地深层对话的场所。

由记忆到希望,既记叙地震事件又导向人类未来文明

世纪之窗——天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