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甸转型的起步——“中国•沙甸回族文化旅游与民族团结示范名镇学术研讨会”顺利闭幕

沙甸转型的起步

“中国•沙甸回族文化旅游与民族团结示范名镇学术研讨会”顺利闭幕

研讨会现场

8月3日下午,由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沙甸区公所、《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沙甸回族文化旅游与民族团结示范名镇学术研讨会”顺利闭幕。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象征着沙甸的转型已经开始起步。

背景——沙甸转型的现实必要性

沙甸,位于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北郊,自元朝形成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宗教信仰(穆斯林)虔诚的文化古镇,也是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最大的回族聚居区,素有东方的“小麦加”之美誉。

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工业化发展,沙甸现已成为以铅、锌、锡、银等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为支柱的“有色产业”工业经济区,形成了规模化企业达28家,铅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8。

在全国各地倡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复兴地域文化之际,沙甸也在积极推动经济转型,由单一的“有色产业”向旅游服务、旅游商贸等文化产业拓展。

沙甸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崇尚教育、尊师重教。已经涌现出马坚、张子仁、林仲明、林兴华、林松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当前,沙甸还保留着马坚故居、鱼峰书院、舍西德纪念碑、穆斯林大街等历史遗址。2010年,沙甸被云南省旅游局列为“云南省第二批特色旅游村建设单位”。2012年,云南省政府决定由云南省民委牵头,计划用3年时间将沙甸回族聚居区创建成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为了满足云南省政府提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宗教和顺、经济提升”的总体发展要求,个旧市沙甸区公所委托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组织国家级专家团队对沙甸名镇进行主题设计与概念性规划策划。

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20余位国内历史名镇建设、回族文化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公共艺术、城市运营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共聚一堂,分析了沙甸的文化、资源及经济优势,从交通、文化建筑、地方风俗等环节作为切入点进行仔细研讨,为进一步打造沙甸回族文化旅游与民族团结示范名镇,提出了更多有价值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会议由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发凯先生主持。

主持人: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陈发凯

云南省个旧市沙甸区区委书记 张红兵

研讨——沙甸转型的多种可能性

会议伊始,云南省个旧市沙甸区区委书记张红兵从民族构成、宗教信仰、经济产业、地理位置、特色优势等多方面对沙甸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随后,陈发凯副主任紧接着张书记的话题,与大家分享自己赴沙甸实地调研的资料,让现场嘉宾对沙甸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有助于嘉宾们对沙甸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和把握。

结合沙甸的产业现状、文化资源优势、特色旅游品牌等方面,与会嘉宾从沙甸回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利用、沙甸城镇结构与总体规划、沙甸产业转型与经济提升、沙甸生态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沙甸的城镇营运、招商引资等不同角度,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为沙甸的转型发展着力建言献策。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常务副会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原建设部规划司司长 邹时萌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原建设部总规划师、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副司长 陈为邦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专家 王瑞珠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常务副会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原建设部规划司司长邹时萌先生提出了沙甸建筑风格的建设以及预留给人们活动的周围环境,希望建成之后的沙甸,能够让游客们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原建设部总规划师、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副司长陈为邦先生强调了四点:“第一,旅游规划很重要;第二,要将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考虑;第三,要注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第四,旅游产业要根据当地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专家王瑞珠先生表示,沙甸今后的发展首先必须要提高旅游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还要注意控制建筑的尺度,使之与小镇的形象相符合。

香港卫视资讯台副台长 林凤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