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湖湘而设计”学术研讨会

UED

“为湖湘而设计”学术研讨会

深度对话湖湘建筑意向与青年实践

4月20日,由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及《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办的“为湖湘而设计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胜利召开。本次研讨会以深度对谈的形式,通过地方建筑理论、湖湘建筑意向、湖湘建筑青年实践三场讨论,构建起湖湘营造智慧与未来城市想象的对话场域。这场始于设计的真诚会谈,终将成为湖湘建筑精神的当代宣言。   

图片
图片

▲集体合照

01

论坛开幕式


图片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 副院长卢健松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卢健松主持会议并发言,他表示从1950年对地方价值的思考及现代建筑反思,到1980年后全球建筑师共同响应,1990年引入中国并在 1999 年北京宪章中被明确为重要议题,再到2000年来在城市化与乡村振兴中实践丰富,湖湘大地涌现众多优秀建筑案例。湖南大学牢记办学传统,肩负重大责任,魏春雨教授提出地区建筑学理论并成立研究中心。并强调在UED杂志支持与同行参与下,举办湖湘建筑师创作论坛意义重大。

图片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 院长徐峰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徐峰致辞,对出席活动的各位专家同仁表示欢迎,并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湖南大学建筑规划学院发展的各位专家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湖南大学建筑学科始建于1929年,历经多年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术方向。2025年首站湖南活动邀请了跨时代的建筑师群体,通过深度对谈探索地方建筑理论,书写湖湘建筑精神的当代宣言,为湖南乃至全国城市建设贡献智慧。借此次研讨会,期望更多人关注设计本质与建筑文化认同。

图片

▲《城市 环境 设计》(UED)杂志 / 执行主编杜丙旭

《城市 环境 设计》(UED)杂志执行主编杜丙旭致辞,他表示UED杂志社策划的“为湖湘而设计学术研讨会”,是集专刊出版、论坛、研讨、展览为一体的行业盛事,已形成广泛影响,聚焦湖湘建筑师。UED中南事业部以湖大为基地,与成都事业部形成呼应。“为城市而设计”是UED子品牌,除湖湘外,已拓展至西安、深圳等城市。UED作为关注建筑施工的一线媒体,获建筑师、高校专家肯定。本次研讨会在湖大建筑与规划学院的支持下,流程清晰、内容丰富,为行业树立样本,愿建筑师们在挑战中收获新成果。

02

地方建筑论坛(上)


在徐峰院长的主持下,由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地方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魏春雨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彭长歆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昕楠教授,BUZZ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庄子玉先生,依次分享了各自地方建筑理论的感悟与理解。

图片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首席总建筑师魏春雨

魏春雨教授分享在湖南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提出在中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建筑教育界为设计界输送了大量人才。当前,建筑业和教育界面临着行业萎缩、学生数量减少等挑战,未来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设计服务以及设计与教育之间的联动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次地方建筑论坛聚焦建筑创作中的地域文化回归,探讨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地域特色、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讨论了地方建筑的在地属性、地方类型学研究以及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当代适应性和地方表达。

图片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彭长歆

彭长歆教授分享了“修复再生转移”的针灸式乡村实践案例。团队在广东新坑村进行保护和活化,通过修复四角楼、八角楼等传统建筑,研究乡土技术和空间格局;修缮基础设施,如水渠和田埂,提升人居环境。对登云书院遗址采用保留遗址并呈现历史空间的方法,新建书院与遗址共存。探讨不同类型乡村问题的解决策略,为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图片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 常务副院长、教授张昕楠

张昕楠教授分享了其在建筑教育、城市空间环境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他回顾了自己在张家界天门山的建筑实践经历,强调了湖南人的坚韧和工匠智慧。张教授还介绍了天津大学建筑教育的探索,包括对社区适老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和乡村党群服务中心的设计实践。并且分享了教学心得,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国基层社会的理解和责任感。最后,他探讨了行业转变和技术对建筑设计的要求,呼吁关注自然与文化的整体核心观。整场讲座内容丰富,涵盖建筑教育、社区设计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

图片

▲BUZZ庄子玉工作室 / 创始人庄子玉

庄子玉老师在分享中探讨了建筑学的演变与东方叙事体系的融合。他认为建筑行业虽面临下行压力,但应转换视角,寻找新机会。庄老师强调建筑实践需结合业主需求与理想,通过不同项目实现创新。他分享了自己在国内外的项目经验,包括将监狱改造为艺术馆等全球项目的设计实践。庄老师还讨论了传统与当代设计的关系,提出建筑设计应关注信息重构与空间对话,通过洞口等元素创造丰富的空间体验。

03

湖湘建筑论坛(下)


茶歇过后,湖南省首批勘察设计大师曾益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机国际总建筑师罗劲,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杨晓,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建筑师陈永良,分别对湖湘建筑创作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谈到各自最近的实践感悟。

图片

▲中建五局 / 副总建筑师曾益海

曾益海在发言中分享了他对湖湘文化与建筑学融合的理解。他强调湖湘文化的核心实事求是,这为建筑学提供了方向。他认为建筑设计应服务于老百姓,关注人文关怀和生存环境的延续。他提到理解湖湘文化可以从经典作品如《边城》入手,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他还介绍了他所在单位中建五局的设计院工作类型,包括投资型设计、建造型设计、原创型设计和营销型设计。他强调设计院应与其它设计单位形成非竞争性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项目发展。通过这些设计类型,设计院能够更好地满足项目需求,优化建设过程,并提升项目品质。

图片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总建筑师罗劲

罗劲的分享主题是《保持一种状态》,她在分享中谈到建筑师无论顺境逆境应保持创作状态她介绍了湖南设计师近两年的实践,包括城市更新、乡村改造等项目。她强调建筑应为人服务,关注人的感受。她分享了湖南一师范的教育综合体、游客服务中心、孤独症儿童疗愈空间等项目,展示了如何通过设计回应人文关怀和环境需求。她提到设计院在民用建筑外,还涉足工业、市政、环保等领域,如垃圾处理厂、能源站等。她展示了宁德时代电池厂房、昆明生态修复项目等,强调生态与建筑的结合。最后,她谈到参与竞赛对激发创作灵感的重要性,分享了声音博物馆、文化体育中心等竞赛项目。罗劲以凯鲁亚克的诗结束,鼓励建筑师保持对创作的热情。

图片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执行总建筑师杨晓

杨晓在报告中回顾了其3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分享了从1995年至今的工作经验与感悟。他提到2023年是地产设计的尾声,项目落差大,许多项目烂尾,但仍有部分项目如深圳跨海大桥等建成。他和团队在各类项目中尝试,涵盖医院、会展、康养、景观和室内设计等领域,尽管忙碌但收成不佳。他通过调研总结了团队的工作状态,发现大家普遍处于高强度工作和焦虑中,生活与工作平衡困难。他对建筑行业的现状感到无奈,形容自己和同行如同“乞丐”和“守夜人”一般尽管面临困境,但建筑师们仍在努力坚持,让“文明”和“文化”不被灭绝

图片

▲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 总建筑师陈永良

陈永良指出建筑结合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美学,应解决社会问题。随着社会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更新,建筑师需应对现场复杂情况,这是AI无法替代的。他强调建筑师应为人民设计,而非仅服务于资本和城市。尽管行业面临挑战,但建筑作为衣食住行的核心部分,不会消失。他介绍了创作中心模式及参与的竞赛项目,如长沙大舞台和奥体中心。他还分享了马栏山新媒体中心和长沙火车南站等项目经验,强调设计应以人为本,注重交通和功能需求。最后,他鼓励年轻建筑师坚持设计初心扎根地域,创造平凡但不普通的作品。

04

湖湘建筑青年论坛(上)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路峰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UED城市环境设计》杂志副主编赖文波先生的主持下,湖湘青年建筑师们依次上台发言畅谈湖湘建筑实践。他们分别是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刘大为,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助理教授、地方工作室主创建筑师张光,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汪刘英,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王欣,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九院创作所长彭学英,湖南地域建筑专委会青年专家、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作中心方案创作负责人沈焜。

图片

▲《城市 环境 设计》(UED)杂志 / 副主编赖文波

赖文波强调湖南设计师应积极走出去,展现湖湘设计面貌。他也阐释了本次活动活动的重要意义,鼓励年轻人投身设计事业,并表达了参与本次活动的荣幸,希望未来通过交流促进湖湘地区建筑设计的发展。

图片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副总建筑师刘大为

刘大为的分享中,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的规划充分体现了“为湖湘而设计”的理念。项目位于长沙湘江科学城,团队通过多轮方案的比拼从6个团队中脱颖而出。规划围绕传承千年书院文脉、延续山水格局、彰显科创特色并支撑大学发展展开。从“道南正脉”的大轴线设计,到书山云谷理念,再到“现代书院”和“科创名鼎”的融合方案,每个版本都不断深化对湖湘文化的理解与表达。最终方案不仅融合了前几轮的优点,更通过专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设计师对湖湘地域特色的深入探索和对设计研究能力的重视。刘大为强调,设计师应具备咨询研究能力,以更好地指导设计实践,为湖湘地区的建筑发展贡献智慧。

图片

▲地方工作室 / 主创建筑师张光

张光老师在发言中从湖湘概念出发,探讨了湖湘地区建筑风格的缺失,指出许多建筑在外观和风格上缺乏地域特色。他以湖南望城艺校项目为例,分享了“为湖湘而设计”的实践。面对建筑造价低、环境复杂等问题,他们在设计中融入地方意识,采用砖、混凝土、石笼墙等材料,回应气候条件。设计还注重空间营造,通过架空、缝隙等手法创造艺术教学空间,利用水元素实现心理过渡。张光老师强调建筑体现地方特色,解决实际问题,让建筑与环境、文化相融合

图片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副总建筑师王欣

王欣分享了她所参与的大围山项目设计,项目位于自然资源丰富的浏阳大围山,强调最小干预,最大限度保留原始风貌。团队采用模块化设计,提出六七十平米的亲子或家庭适用空间,并通过钢结构连廊和露台拼接形成独特建筑意向。设计过程中,面对业主时间、资金压力及现场突发状况,设计多次调整,但始终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融入本地文化元素。王欣强调设计师应从设计到运营全程跟踪,关注建筑对社会的影响,让使用者成为建筑的讲述者,体现湖湘设计的地域特色与人文价值

图片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建筑九院创作所长彭学英

彭学英以“设计回归生活本源”为切入点,分享了她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他从小在湖南传统乡土建筑中成长,这种建筑以堂屋和院落为中心,营造了和谐紧密的生活关系。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种传统建筑逐渐消亡。他强调建筑应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此外,他还提到了与团队合作的其他文化建筑项目,这些项目在设计中融入了湖湘地区的文化元素。彭学英通过这些项目,表达了他对湖湘文化的热爱和对设计回归生活本源的追求。

图片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创作中心方案创作负责人沈焜

沈焜分享了其在国内外的建筑实践与感悟。他从重庆大学本科到英国留学,接触国际新兴主义派系,相信中国建筑师在国际竞争中完全有能力有实力。工作后发现现实充满挑战,通过参与国内外竞赛和项目积累了许多经验。他介绍了南京收藏遗址馆、德国体育馆、黑山滑雪中心等项目,展现了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以及湖湘建筑师的竞争力。他强调湖湘建筑师应走向更广阔舞台,提升话语权,展示湖湘文化,为建筑行业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分享后由中建五局副总建筑师胡清波,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齐靖,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杨涛,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张路峰对青年建筑们的分享予以了真诚反馈。

图片

▲中建五局 / 副总建筑师胡清波

胡清波在“为湖湘而设计”的发言中,强调了设计团队在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和面临的挑战。他提到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坚持设计原则。胡清波分享了对乡村生活记忆和文化传承的思考,指出深入挖掘当地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是设计的关键。他主张通过设计尊重和传承当地文化,认为这是湖湘设计的核心价值。同时,他也提到通过设计创新和团队协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市场需求和文化表达,为湖湘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图片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 副教授齐靖

齐靖分享了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经验和感悟。他从跟随导师魏老师学习到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始终秉持对设计的热爱和专注,强调设计兴趣和细节追求的重要性。他提到在经济不景气、项目减少的环境下,用心设计每一个建筑项目尤为关键。齐靖还分享了与国企合作的经验,强调设计师需得到尊重,同时在实践中应具备包容心态。他以工作室装修为例,指出建筑师需深入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有效沟通,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最后,齐靖认为湖南建筑师水平很高,完全有能力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湖湘设计增光添彩。

图片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 建筑系副系主任杨涛

杨涛指出建筑学是研究建筑及其内外空间与环境的学科,强调设计的核心地位。杨涛认为高校教育受评价体系影响,忽视设计本身,建议教师应总结设计师经验与知识,而非仅开发新技术。他呼吁高校教师共同反思,承担起提升设计教育价值的责任,以促进设计学科发展和社会认可。

图片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博士生导师张路峰

张路峰分享了他对设计实践的深刻理解。他强调了设计前期多方案研究的重要性,指出这是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的关键过程,并以刘大为的校区规划项目为例,建议将文脉传承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张老师还探讨了“地方性”概念,认为建筑应反映对土地的依赖和情感,这种表达因人而异,但都源于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最后,他总结道,设计应追求满意而非完美,强调实践经验对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青年建筑师将实践知识转化为理论,为建筑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05

湖湘建筑青年论坛(下)


由卢健松教授、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陈翚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汪刘英,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当代乡建研究中心副主任苏妍,永信和瑞建筑设计院高级建筑师、杨建觉创意设计中心总建筑师刘畅宜、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作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张宇,中建五局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曾益海工作室主任曾任之,依次分享了近年来的湖湘地域建筑实践感悟。

图片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副总建筑师汪刘英

汪刘英在发言中分享了长沙西湖地下空间改造项目。项目位于湖南大学北校区附近,最初作为商业综合体,因交通不便沉寂多年。设计团队重新激活地块,提出开放空间理念,将下沉空间改造成开放区域,形成指廊和下沉广场,提升商业空间的设计感和时尚感。屋顶绿化和退台设计增强与西湖的互动,使项目与自然和谐共存,体现湖湘特色。

图片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当代乡建研究中心副主任苏妍

苏妍分享了其团队在乡村的公益扶贫项目经验。他们以乡村为核心研究对象,注重通过建筑改善村民生活,强调设计应结合时代特征、地域资源和技术条件,以实现经济、实用和可持续发展。她介绍了花瑶厨房和白水洞小学两个项目,展示了团队如何通过观察村民生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花瑶厨房通过优化采光和通风改善烹饪环境,而白水洞小学则关注学生健康,设计了宽敞操场和餐饮设施。苏妍强调设计需长期观察和调研,关注生活细节,以提升生活质量,并传递温暖与关怀。

图片

▲永信和瑞建筑设计院高级建筑师、杨建觉创意设计中心总建筑师刘畅宜

刘畅宜分享了其在长沙老城区城市有机更新中的实践经验。他强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平衡现代与传统,通过复兴历史街区和文化遗存,找回城市记忆。他介绍了潮宗街的改造项目,将坍塌的老屋改造成开放公共空间,融入新材料和功能。同时,他探讨了优化道路设计,如麓山南路改造,优先考虑人行和非机动车道,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刘畅宜认为建筑师应具备多元能力,通过设计创造美好生活,赋能社会。

图片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创作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张宇

张宇介绍了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重点研究与发展中心团队的项目经验。他们通过深入分析甲方需求,中标广东服务区项目,创新性地解决停车和运营成本问题。团队还参与了多个竞赛和项目,包括殡仪馆、商业综合体等,展现了多样化的设计能力。张宇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理解甲方需求和团队成员间的协作。他们希望未来能拿出更多优秀作品,为湖湘设计增光。

图片

▲中建五局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 曾益海工作室主任曾任之

曾任之分享了他作为年轻设计师的设计实践与学习经历。他从留学英国期间接受的建筑学训练谈起,强调了空间叙事性和信息表达的重要性。通过留学和工作经历,他反思了设计形式的异化,提出设计应回归理性,关注叙事性。他还讨论了数字化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平衡个人表达与技术探索。最后,他强调设计师在湖湘设计中应不断学习和成长,为湖湘设计带来新视角。

图片

▲永信和瑞工程咨询公司建筑设计院 / 总建筑师罗朝阳

罗朝阳分享了他对文化与设计关系的思考及建筑师职业的理解。他认为文化是一种态度而非结果,湖南文化兼具保守与超前特性,影响设计选择与方向。他强调建筑师应通过设计表达个人经历和态度,文化背景塑造设计师。罗朝阳认为建筑师职业是理解社会的途径,应关注建筑本体论的成熟与社会审美的变化。他提出建筑师职业发展的不同倾向,包括技术求道派、理念求道派等,建议年轻建筑师认真思考未来发展方向。

图片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执行总建筑师向显军

向显军强调建筑师需扎根湖湘土地,结合本土文化、自然环境和时代需求进行设计。他指出湖南建筑师应具备创新精神,满足当代需求,同时保留地域特色。向显军认为建筑师需有思想,通过扎实训练明确设计方向,使作品达到新高度。他提到湖南建筑常体现人、自然、文化与建筑的和谐统一,鼓励建筑师坚持思想,提升基本功,抓住机会实现设计目标,推动湖湘建筑设计发展

就此,会议在永信和瑞工程咨询公司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罗朝阳,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向显军的对谈总结下落下帷幕。


“为湖湘而设计”学术研讨会以深度对谈的方式,通过地方建筑理论、湖湘建筑意向、湖湘建筑青年实践三场讨论,构建起湖湘营造智慧与未来城市想象的对话。这场始于设计的真诚会谈,终将成为湖湘建筑精神的当代宣言。

06

“为湖湘而设计”专辑


图片

专辑深度收录当代湖湘建筑师的创作哲思与实践,每一位建筑师都以独特的“方言”诠释湖湘文化的厚重与创新,展现了湖湘设计“聚势创变”的蓬勃生命力。

PURCHASE

那么,如何读到本期专辑

更多精彩内容呢?

点击下方二维码,

马上下单购买

(手快有,手慢也有)


UED第151期

购买链接 >

PURCHASE

图片



撰文 |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摄影 |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编辑 | 谭震 

# UED 最近刊 #

图片

第155期《城市 环境 设计》(UED)刘艺:隐性的线索

图片

第154期《城市 环境 设计》(UED)全龄友好与通用设计(上)

图片

第153期《城市 环境 设计》(UED)坂茂:走向建筑创作与社会贡献的平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