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栖吴宅
莆栖吴宅:福建民厝的当代转译
莆田市栖梧村密密麻麻地伫立着村民们这几十年里新盖起的一幢幢小高楼,莆栖吴宅就坐落其间。从狭长的街巷望去,简洁的体量、明快的颜色、大小不一的矩形开窗赋予了它在地方民居背景下的独特形象。同时,曲线的红瓦屋顶,隐约可见的空中庭院,再加上街巷中亲切的红砖又隐约传达了其在传统环境中的谦和姿态。整个住宅的设计便围绕着如何解读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双重意义展开。
△ 莆栖吴宅,摄影:王宁
△ 传统场地文脉中的红瓦屋顶和空中庭院,摄影:王宁
△ 莆田栖梧村小高楼间的现代白盒子,摄影:王宁
△ 从街巷望向莆栖吴宅,摄影:王宁
△ 从街巷望向莆栖吴宅,摄影:王宁
△ 从街巷望向莆栖吴宅,摄影:王宁
l老街中的现代起点
吴宅是吴氏兄弟俩为他们和父母建造的一栋家宅。他们的需求很简单,想要一个满足日常起居生活的现代住家。
场地的四周多半是满足当地居民喜好、外洋内中的别墅式高楼。如何在这样的场地文脉中植入一座现代宅院?这让我们联想到现代主义早期白色方盒子时期所应对的建筑场景。现代住宅对于栖梧村来说是一个全新风貌的开始,这也便成为了我们对建筑形象的初期设想。作为对项目现代性的思考,所有的体量控制,窗洞口都遵循着现代建筑的形式功能原则,作为乡村背景下的理性表达。而莆仙地方特色的卷曲屋顶则被抽象转化成现代几何的高处轮廓线。功能理性的空间映射与乡村怀旧的历史回声在这里形塑成这栋向古而生的现代主义白盒子。
△ 栖梧村现代风貌的全新开始,摄影:王宁
l新楼厝的传统民居之考
聚族而居是莆仙地区一贯的传统。明代郑岳《莆阳文献·郑纪传》云:"郑氏家族,同门聚食,种树治生,冠婚丧祭,悉从文公家礼。"曾经,莆仙地区的大家族都住在一座大厝里,守望相助。后来,年轻人大都外出经商,只有逢年过节才在家乡重聚。条件允许的都在老家盖起了大房子。吴家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因此有了对家族住宅的需求。
莆仙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独具特色的一支,传统大厝中的各个重要空间构成元素依然与当地百姓的日常居家息息相关,对应的功能也还都存在。只是曾经的厝在水平方向上占地不断缩减,反而在垂直方向上持续生长成楼厝。往日的平面布局形式以一种适配当代城镇环境的新模式被重新组合折叠,装进了现代建筑的方盒子里。
△泉州传统大厝 © 顾煌杰《闽南沿海地区传统民居平面格局研究》
△重新组合折叠成的现代楼厝
福建人把盖房子叫做"起厝","厝"就是方言中"房子"的意思。起厝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房子的大小和格局。开始着手设计吴宅的时候,当地已经明确限高,最多只能做到四层。又由于房子建好之后主要是由生活在村里的父母和哥哥日常使用,设计遵循一直以来莆仙传统民居中明确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平面设置,同时加入对两家人生活相对独立的考虑:三开间的基本平面形式,明间部分为公共区域会客或竖向交通,兄弟俩分别拥有左右两侧的多层起居套间。
△一层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