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改造——勤海睦邻中心

勤海睦邻中心改造自一个废弃的老菜场。从集市发展而来,菜场相比其他社区商业而言具有天然的"地域意识"和社区属性。这一属性从本质上回答了公众舆论对于菜场会否在大型生超、便利店、线上菜场的多重夹击之下"消亡"的隐忧——菜市场,任何时候都不会消亡,未来会作为社区客厅的"第三空间",以突出其公共空间属性的新型场所,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项目背景:邻里关系的重塑

如果没有家庭和邻里这些最基本的群体,那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亲睦邻人,爱护生灵等等——能否世代相传而不受损害便大可怀疑了。社会联系的地区越广,参加的人数越多,就越是需要有许多大小不同的永久性的中心供各阶层人们面对面地交流和经常集会之用。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今天,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过程以及去中心化的信息技术加速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隔离、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每个个体似乎都成为了所谓的 "孤岛富人"。一种对古老、自由和温情的邻里关系的重塑无论从社会学、经济学还是城市管理角度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技术只是工具而非情感,任何时候人们都渴望互相交往和友好生活,尤其是那部分无法享受到尖端技术带来便利的中老年人,他们更加渴望一种亲切的交往空间,丰富精神生活。而这些深层的空间需求无意识地被天然逐利的资本和社会蚕食,不断被边缘化甚至遗忘。

基地原始状态

改造后的基地鸟瞰

本项目位于杨浦区国和路,周边以市光新村各社区为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作为"大上海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将五角场区域建设成为上海中心,后因抗战爆发被迫中止)。目前,市光新村的建筑主要以90年代初的多层公房为主,属于早期安置上海市中心动迁户及单位福利分房的项目,居民多以中等收入的中老年人及30岁以上的工薪阶层。基地西面为市光新村第一小学,南面为杨浦区慈心敬老院,硕园、市光一村幼稚园等,周边社区生活氛围浓郁,但配套服务设施相对陈旧,缺少可供交流采购的便民服务中心。

设计理念:屋檐下的生活与诗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项目定位为服务周边"一公里"内居民的小型社区商业。不同于中型或大型社区商业那种以商业作为根本出发点,设计不过是创造购物体验,刺激消费的手段,勤海睦邻中心的核心是邻里关系的再塑造。因此,予舍予筑提出"温暖的涟漪"这一总体设计构想,重新将那些与人情感相关的体验、感受等人文关照的场景进行再现。它将是投递在广袤消费海面上的一颗石子,亦或是一阵微风,虽无法激起千层浪,却能荡漾出阵阵涟漪。这也寓意了从菜场到睦邻中心改造这一项目当下的社会意义。

从西南视角看项目外观

高低错落的屋檐

基于这一总体构想,我们进一步提出"屋檐下的生活与诗"这一设计概念,它来源于自宋代《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热闹的街市,那时,市民聚集在高低错落的屋檐下,形成了繁华的市集文化。我们提取了"屋檐"作为主要的设计语言,采用单坡斜屋面为表达方式。这种提炼并不只是一种纯粹视觉图景的截取,而是一种共同情感联系的回归,符合人在社区中所体会到的共同属性——一种具有归属感和彼此相连接的深刻感受。

设计生成:屋檐阵列

屋檐阵列及突变示意图

在改造项目中,设计需要直面的是如何在最低的成本控制范围内创造性地发挥设计优势。因此,改造保留了旧建筑的框架结构 ,以原始柱网为单元进行设计,结合档口,通过向外悬挑的屋檐,构成沿街面的主要立面语言,每个档口可以根据使用情况设定不同的开放模式,营造丰富多元的邻里社交灰空间。

不同角度下的屋檐

热门推荐

a park 深圳数字艺术公园:一个有态度的公园

杭钢遗址公园:谦逊衬托遗存、山水之间造园

首钢改造:高炉中的书店

高品质国际标准康养社区:泰康燕园三期及社区活力中心

中式哲学的建筑转译:云艺术中心

巨大而温柔:在水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