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佑国:建筑·艺术·技术

建筑•艺术•技术

天大•天友建筑讲坛之秦佑国

 

 

2012年4月24日19:00,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秦佑国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系馆六层华润置地报告厅进行了“建筑·艺术·技术”的演讲。本次讲座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办,天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冠名赞助。本次讲座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孔宇航教授主持,诸多建筑专业的师生冒雨前来聆听秦佑国先生的演讲。

 

 

秦佑国讲座——建筑 艺术 技术

 

 

主讲人秦佑国及主持人孔宇航

 

在讲座中,秦佑国先生提出了"清华建筑教育思想"中的三条内容:建筑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建筑教育是理工与人文的结合;建筑教学是基本功训练与建筑理解的结合;并指出"Architecture"是既有"术"也有"学",建筑教育培养建筑师要"术"、"学"并举。秦先生着重讲解了自己对于博士生培养的理解,并阐述了中外博士学位的区别。

 

他指出,建筑学学生 "术"的训练,在中国建筑教育界长期以来都主要指美术。这是由于中国建筑教育的源头是巴黎美术学院派的Beaux Arts体系。中国建筑教育的历史缺少了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这对中国建筑和建筑教育影响深远。而欧洲建筑院系在包豪斯的影响下,"术"的训练从Beaux Arts的绘画和渲染中跳脱出来,以"建构(Tectonic)"的名义,要学生动手"建造"。近年来,这一体系也逐渐在中国各大学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中推行,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变化和改进。

 

秦教授谈到,要真正理解"建筑(Architecture)"的"术"的含义,还需要对"Art(艺术)"和"Technology (技术)"两个词作深入讨论。"Art(艺术)"是和"Technology (技术)"紧密关联的,原本是"系统化了的Art",逐渐演变为"机械或工业工艺",后来和"Science(科学)"发生关联,变为"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在"Technology(技术)"含意演变的过程中,"Art(艺术)"也在演变,逐渐有了美学的涵义。如果我们不能了解Architecture、Art和Technology三个词的古典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我们不能真正理解建筑史和建筑!

 

一部欧洲的建筑史,是有两条发展脉络的。一条是源于希腊古典建筑,建立在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基础上,讲究比例的和谐与理想美。一条是始于古罗马,并在中世纪哥特建筑中达到辉煌的围绕着工艺技术发展的脉络。进入新世纪以来,上述两条线有融合的趋势。以微分几何、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发展为基础的参数化设计、数字建构、数字建造引起了建筑造型新的变化和发展。"技术"和"形式"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结合了起来。

 

秦先生指出在当今的中国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界,通常把技术和艺术对立起来,"重艺术轻技术,重建筑形式轻建筑技术"的倾向还十分普遍,这实在是对"Art(艺术)"和"Technology(技术)"的误读。他提出,建筑技术也是建筑创作的元素和内容,建筑技术也是创作灵感的来源和启迪,建筑技术也是建筑艺术的体现和表达。

 

在讲座中,秦佑国先生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指出中国建筑设计缺失细部设计,中国建筑工艺技术缺少精益求精。我们在建筑上已经丢失了传统的手工技艺, 却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技术水平上,没有进入工业制造的现代工艺阶段。这不仅仅是技术水平和造价高低问题,最重要的是眼光和眼界问题,是否有技艺和细节上的追求和有精益求精的要求。他呼吁中国建筑的精致性,指出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转变建筑师的观念和工作,也需要从建筑教育开始,同时也需要业主和领导不要一味要求"形式新颖",还需要制造业的介入,即整个国家工业水准的提高。

 

 

 

古代, 建筑师和匠人以精湛的手工技艺(Hi-Skill)使经典建筑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古希腊脉络的延续——巴黎凯旋门

 

 

古罗马脉络的延续——巴黎埃菲尔铁塔

 

 

学生提问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