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特奖十周年|刘育东:唯一不变的标准是“求新”、“求落地”

△ 刘育东

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博士研究

亚洲大学副校长、讲座教授

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创所教授

曾任哈佛、奥斯陆、智利、以色列与北大之客座教授

并担任亚洲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学会理事长

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ISI期刊、学术专书由Birkhauser出版

曾获2003年***届欧洲建筑学术论文「派粹维克奖」

并受邀为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馆国际评论

设计作品获韩国《建筑世界》杂志选为台湾首位之「每月建筑师」专辑

2007年在北美馆举行的研究室个展「明日建筑展」,获选「台湾十大公办好展览」

也曾应邀创立「远东国际数字建筑设计奖」、「宏碁数字创作奖」、「空间母语建筑奖」、并协同规划首次跨越两岸之「远东建筑奖」等

【记者】:庚子鼠年,神州大疫,在这场席卷全球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每个人都身居其中,刻骨铭心。能否与我们简单分享下,在这期间您都有着怎样的经历与思考?这场疫情又将对全球建筑与室内设计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校长】:疫情让人们面对面沟通、会议碰面变得困难,但同时也给人们一个契机,彼此以一种新的思考和沟通方式,让建筑设计师与业主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对接。当下我手上有几个正在进行的设计项目就是这样,除了台湾本土,我们还能继续与团队各方负责人、顾问、业主进行面对面沟通外,我与大陆、日本、美国、西班牙、加拿大等地的项目合作方线下沟通已完全切断,有的项目方案甚至面临终止。但事实上项目进度是不能终止的,所以我觉得疫情给设计行业、建筑设计师带来了一个新的替选方案,那就是如何保证在家办公的同时,通过网络视频会议既能够让对方看到项目图面、设计模型、效果图等,又能及时讨论出下一步进度方案,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非常新奇特别的体验,可以说这次疫情给人类工作模式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

三个阶段 三个定位

【记者】:能否与我们分享下,在您的建筑设计教学生涯中,都经历了哪些成长阶段,面临过哪些重大抉择,给您带来了哪些启发和感悟?

【刘校长】:我认为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教学是与业界一体,密不可分的。我个人不太喜欢彼此脱离或阻隔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我一直认为建筑设计的教学内容,主要教授的就是设计界当下正在做和未来要做的事情。

我自己的成长我总结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个阶段是哈佛、麻省理工求学给予了我更高的知识和视界,后来也留校任教了一段时间。那时作为一个年轻的教授,对我而言主要是一个知识的积累和再发展的过程。大多是将学术研究变成学术论文,并发表在世界各大知名的专业学术刊物上,以及组织开办各种相关学术研讨会等,以更大程度、更大范围的去宣传、传播新的知识,更是希望让博士班、硕士班学生的理论基础能够再继续向前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业界实践。因为我在哈佛和麻省理工主修的是数码建筑、数位建筑、数字建筑等新知理论,所以后来我回到台湾教书后,就一直希望在当时台湾建筑设计界落地几个数位建筑的项目方案出来。2002年,我就在台湾做出来了第一个数位空间,是当时台湾首个数字建筑。后来参展的深圳第一届建筑双年展的建筑方案,也是得到了当年总策展人北大张永和教授的高度评价,他称之为"中国第一个数字建筑"。所以我对自己第二个阶段的总结是,学术界一定要做出一些新知识下的新设计,而这些新设计是超越当时所有建筑设计公司的,我们用这些前所未有的范例去教授学生新的知识,那么学生毕业出去以后,他就可以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内去应用、去拓展这些新的知识领域;

△ 安藤忠雄台湾首座建筑——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

第三个阶段是等这些新的知识体系传承到业界以后,我就会去关注我的周边,关注台湾的社会发展,所以就想在台湾多做几件***的大师作品。因为不管是在大陆还是台湾都还没有出现一位普利兹克奖得主,亦或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终身成就奖得主,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向世界建筑设计强国学习。我从2000年就邀请了日本最知名的普利兹克奖得主安藤忠雄先生来台湾做建筑设计,随后又邀请了日本的伊东丰雄、 法国的包赞巴克、美国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等普利兹克奖得主相继来台设计。我们之所以要邀请这些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大师来台湾设计,落地他们的建筑设计项目,主要也是想为我们的年轻一代、下一代建筑设计师树立标杆榜样,让他们在台湾就能亲眼见证的落成,领略大师建筑精妙之处。目前我手上在新建、设计、筹备的大师建筑还有6栋,这也是我现阶段包括未来十年一直努力的方向。我一直认为台湾要继续进步,中国要继续进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