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的新城镇营造”沙龙成功举办

"绿色低碳的新城镇营造"沙龙成功举办

2014年1月8日,由CBC(China Building Centre 中国建筑中心)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北京规划建设》杂志社、中国建筑报道网、《安家》杂志社共同协办的"绿色低碳的新城镇营造"沙龙在CBC成功举办。沙龙由《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CBC主任彭礼孝先生作开场主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研究所所长、绿色建筑研究室室主任焦舰女士担任特邀学术主持。此次沙龙特别邀请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主任王有为先生,清华大学建筑与技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晔皓先生,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所所长栗铁先生,中国建筑设计咨询公司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郝军先生,北京斯维克可持续发展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珂先生,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总裁、设计总监赖军先生,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建筑师、天津市新金融低碳城市设计研究院核心专家任军先生,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所城市规划师张雪松先生,《北京规划建设》副主编周雪梅女士,《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女士,《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绿色联盟秘书长魏嘉先生以及到场的一百余位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嘉宾。

彭礼孝先生首先做了简短的致辞并宣布本次沙龙正式开始。此后,特邀学术主持人焦舰女士正式拉开帷幕,演讲嘉宾围绕"绿色低碳的新城镇营造" 依次发言。

沙龙现场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CBC主任彭礼孝为沙龙致辞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研究所所长、绿色建筑研究室室主任

焦舰女士引用了去年年底中央举行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的"把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来描述生态城市未来发展的理想,同时,也感谢主办方对于时下热门话题的关注并为大家提供聚在一起讨论的机会,希望主办方今后能提供更多这样的机会及平台,召集绿色政策规范制定、绿色建筑设计、绿色节能技术、暖通、电气、生态城镇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探索中国绿色、低碳新城镇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主任 王有为

王有为先生以"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为题,为大家报告了中国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喜人进展,并表示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国现行的强有力政策。他说标准体系对一个国家的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并表示我国的绿色标准评价体系发展的非常迅速。他认为,评价标准能够迅速出台,与市场对于绿色认可的强烈需求是分不开的。他认为生态城区的建设一定要考虑产业配置,这样才能避免"千城一面"和"产业同质同构"等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他还提到我国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在制定中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在制定不同城市的碳排放标准时,对于不同城市的产业结构、交通比例、建筑类型比重不同所带来的碳排放差异进行全面考量的同时,将排放因子也列入考量范畴,综合地运用单位GDP排放、人均排放、单位地域面积排放这三种碳排量的表征方法进行综合衡量。同时,王有为先生提到,国家领导人非常关注中国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因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面,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间的差距还很大,并以美国为例,介绍了他们科学性的、有计划的、有目标的以转换能源性质为目的的分区规划,为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全国各省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的统计和分布趋势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相关标准的陆续颁布

清华大学建筑与技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宋晔皓

宋晔皓先生的演讲题目为"现代乡土再认识-夏热冬冷地区农宅测试与思考"。他的发言灵感来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江苏省张家港做生态农宅调查研究时的感思。调研团队的研究对象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主,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区域体系人口密集、经济最为发达,农宅建设活动中相对活跃,另一方面是因为建筑师在这个地区进行建筑实践时,往往重视解决夏热问题而忽视冬冷。由此开展了选点研究,对那些普遍存在而又容易被忽视的"沉默的大多数"——朴实的农村自建宅,就住宅的舒适度等方面进行调研。他提到希望更多人能够抛开当地农宅好似文物、艺术品等的看法,切实了解农宅使用者以及农宅运用的现状。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依次进行了既有农宅物理性能测试与综合评价、农宅物理性能横向比较与评价、绿色农宅建筑设计策略的梳理与提炼、绿色农宅建筑设计策略的适用性验证与测评。而在谈到对舒适度的评价时,他认为不能忽视人的地域性差别和生活习惯,因此在进行建筑的设计时,对建筑使用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建筑的主观认识和使用感受也是同样重要的。

房屋和房屋局部的物理性能测试图

进行物理环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