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汇流之地

福建龙岩B&B MIX私人住宅 混合型住宅设计记

在欧洲生活时,我住在威尼斯主岛附近的乡下,一个叫做奇里亚哥的小镇。这里远离市中心,交通甚为不便,只有两班公交车往返其间。很难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高度发达国家的意大利,竟然还有如此隔绝的小镇。我常喜欢和朋友在乡间的小路上走走,看看那 些形态各异的乡间建筑,其中大部分是住宅。我发现,每一幢住宅都有着户主个人的色彩,彰显了他们不同的品味与喜好,以及他们对生活各自的理解。

这些住宅都有着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其中有一幢让我记忆深刻,那是一幢造型类似文丘里母亲之家的住宅,褐色粗糙的墙面上贴满了各种扇贝,从内到外贴的满满当当,让人惊奇。 这种行为好似是在探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装饰语言的更多可能。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不知这位户主是否有请专业人士设计过他的住宅,但不得不说,虽然装饰手法是如此直白,却比很多"被设计"的建筑更具有个性的温度和感性的魅力。

这些住宅让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关于百副面孔和百种生活的美好绘卷。而在国内乡间常见的那种复制粘贴生产出来的住宅,并列连排,犹如僵硬的群像,冷漠无比。

住宅本该如此,互具特色且彼此独立,就像人与人因个性不同而彼此独立。它不仅关乎采取何种设计手法,也取决于"人"如何理解"居住"以及我们的身体。简单来说,空间本身该具有某种引导性,每一段阶梯的设置,每一面隔断的位置,甚至每个局部的尺度变化,都会带来不一样的引导作用,指引人的身体做出走,停,坐,靠等不同行为。而此些行为组合后,就构成了"生活"。倘若这些行为只是纯粹的发生和组合。那么它所构成的"生活"则仅仅是基础的,功能限定下的,也一定是常规且冷淡的。但若空间亦能对于人之"感"做出某种引导,那么,这样的"生活"将会变得复合而具有更多可能性。所谓的"感",表象上即是"观感","听感","触感"等体感。但每种"感"所能触发的思维和进一步的行为衍生则是无止尽的。

好的空间,正是可以将这样的衍生无限扩展,做出指引,但并不框限。同时,因为人之行为与"感"的不断作用与持续叠加,空间亦会被影响,再以"人之行为"的方式产生各种反馈。简单说,院子哪里又新种了一棵树,墙上哪里又挂上一幅新油画,便是最为直接的方式,也正如那幢住宅的表面被主人贴满了扇贝。这种于空间上"先引导,再反馈"的过程所产生的无数可能性,则可理解为居住或生活的诗意。

对于该项目的设计初衷,也正是我们对于"诗意"的探寻。基于业主所提出的设想,在未来这不仅会是一幢私人住宅,同时也将具有民宿的功能,但本身可用的场地却十分有限。而私宅与民宿在空间使用性质上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首当其冲的便是私密性与公用性的矛盾。我们不想出现主人与住客时不时的尴尬相遇,同时亦不想生硬的将住户隔离开,使其活动只局限在房间之内。我们所设想的整个空间是可以被共享的,且对于居住的美好体验大体应当是均衡的。

如果"相遇"在所难免,无法完全化解这一矛盾的情况下,我们则希望通过公共空间来将茅矛盾转化为某种可被接受的"美好",试图制造合适的"相遇"语境和场所。

我们想,它应当满足以下几点:

一, 无论何种路径,主客彼此应该始终保持合适的距离。

  • 面临"相遇"的空间应当是集中的,有限的。

  • 面临"相遇"的空间,应当是相对开放的,功能应当是非硬性需求的。

  • 面临"相遇"的空间应当节点性质的,人在此空间内的活动应是自由的。

  • 面临"相遇"的空间应当具有某种使用上的"弹性",并取决于主人的个人想法。

在经过对会产生"相遇"的空间进行简单侧写以及对场地的分析后,我们便得到了一张最为简单的分区图。尔后再对空间配比做出初步判断以及对造型母题进行筛选和摆排后,我们确定了其基本构形。对于这一公共空间的设想,也成为整个项目设计过程的起始点。

在这座住宅中,主客使用区先被粗分为两部,尔后将产生"相遇"的空间安插在其中间。它可作为两部分区的衔接点,具有共享性,但同时也将起到一定的分隔作用。我们也对其作为公共空间在未来被主或客使用的频率做出了简单划分和控制。根据不同楼层功能的设置,尝试增减其使用率。对于这一空间的使用,将是极其灵活的。

(对于不同使用情况下,各部空间使用状态的分析:状态一:客少或无客,主人家庭人员聚集较多。在此情况下,常备客房可做家用,或保留以备需求,此情况主人家使用自由度最大。状态二:有客,主人家庭成员数量正常。在此情况下空间各自发挥功用。茶室将作为公共空间被共同使用,此情况下主人使用自由度略大于客人。状态三:主人家小家庭居住,客人数量较多。在此情况下,三楼原主卧亦可作为民宿房间供出经营,即便如此,只需选择长闭分区门,主人家生活的私密性与质量依旧得以保证。此状态下住客使用自由度大于主人)

热门推荐

中式哲学的建筑转译:云艺术中心

巨大而温柔:在水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