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更新到微共享 | 张宇星深度解析“趣城秦皇岛”

从微更新到微共享 | 张宇星深度解析"趣城秦皇岛"

趣城计划在寻找一条能与理性规划并行的道路,希望在用经济且灵活的设计手法来解决城市问题的同时,能为城市公共空间创造新的微小的趣味空间,从而吸引人们更多地参与到城市生活中来,以此塑造出更多的有活力的城市地点。
——张宇星


由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秦皇岛市人民政府、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以及《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作为策划执行单位的"为美丽河北而规划设计——趣城秦皇岛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已于2018年3月正式启动。深圳市罗湖区政协副主席,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张宇星出任评审委员会副主席,并对竞赛题目进行了深度解析。



身兼深圳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理事、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张宇星,总是能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他成功发起和组织了"深圳趣城计划"和"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多项城市热点活动。他认为本次竞赛是一种提升城市公共空间趣味性的方式,它不针对秦皇岛的景观轴线、重点区域、重要节点,而是直接从具体的场地入手,填补城市微观层面设计和研究的不足,用针灸的方式,采用小尺度介入的方法加以控制与引导,激发城市活力。


大更新带来大问题
"曾经,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是中国快速建设阶段上的需要,但如今却不是唯一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无论是对经济、社会还是文化都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城市更新"的概念起源于1949年的美国《住宅法》,旨在配合住宅政策,解决住宅问题。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拆建的城市改造引发了尖锐的社会问题。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则批判了大拆大建破坏原有社会结构、破坏街区肌理,没有尊重原有城市活力。
随着问题的出现,一些更综合性的城市更新途径被采纳,诸如让市民参与重建和建筑修复等。20世纪90年代起,城市更新的新思潮逐渐形成,除了继续鼓励私人投资和推动公私合作,公、私、社区三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始加强,同时更新的内涵被认为是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目标的综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