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钢:几何与胜景

几何与胜景——李兴钢天大天友建筑讲坛

 

 

2012年11月20日晚19:00,著名建筑师李兴钢的讲座——《几何与胜景》在天津大学天南联合楼C座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和《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联合主办,并以天大天友讲坛冠名。

 

本次讲座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孔宇航教授担任主持。《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彭礼孝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刘彤彤教授出席讲座。

 

 

本次讲座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孔宇航教授担任主持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刘彤彤教授出席讲座

 

 

几何与胜景——李兴钢天大天友建筑讲坛现场座无虚席

 

李兴钢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副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李兴钢1998年入选法国总统项目"5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并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英国世界建筑奖提名奖等;并受邀参加伦敦"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罗马"向东方-中国建筑景观2011"展、卡尔斯鲁厄/布拉格"后实验时代的中国地域建筑"展等。

 

 

李兴钢回顾了曾经在天津大学做过的两次讲座,并说,这次讲座《几何与胜景》,是对前两次思考的延续。

 

李兴钢回顾了曾经在天津大学做过的两次讲座:《建筑的发现与呈现》,《喧嚣与静谧》。他说到,这次讲座《几何与胜景》,是对前两次思考的延续。之后,他以西班牙马德里中国大使馆的工程为例,引出了《几何与胜景》题目的由来。他说,这里有两个概念,一是几何,一是胜景。在几何的方面,建筑的逻辑回复于简明的秩序、结构和材料逻辑,以及捕获胜景的界面,同时是结构、功能、空间、形式、材料和光线的客观互动,体现人工性及物质性,回归建筑的本体。,另一方面,胜景与我们看到的中国艺术里面被画框裁切的山水风景一样,是人工下的天作意境,被人工界面不断诱导而呈现出深远不尽的景观画面,自然山水被人主观的捕捉,体现的是自然性及精神性,回归人的精神理想。所以这两个概念既相对,又互有联系。

 

李兴钢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要素入手,首先讲述了第一点:中国城市中"礼乐相成"的意象,即人工秩序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的关系。他说,中国的城市与建筑有同构的特征,中国的建筑和城市是一种模式,一个四合院可以扩大成一个紫禁城的级别,甚至扩展成整个的城市。这跟西方的城市的理念是完全不一样的。城市是放大的建筑,建筑是缩小的城市。之后,他以商丘博物馆为实例,详细剖析了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精神的引入。

 

其次,李兴钢提出了第二点传统文化的呈现要素:中国园林。中国园林以一种非常有秩序的方式存在,是中国生活方式的一个最高表现。园林中两个关键的因素是人及其对的景,以及三个要素:叙事,界面和隔离物。他说,人在建筑中是主体,从外向内进入属于他的宅园,从外部世界到达内心世界,从动观最后到静观,从外观到内观,从日常生活到精神关照,从喧嚣到静谧,由视物而入神,不是简单的空间的外壳变化,而是除了空间的边界和内外之外,也指的是人内心的外和内这样一种过程。

 

最后,李兴钢着重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呈现的第三点要素:中国聚落文化。聚落中单一元素不断重复,人工的建筑和自然紧密关联。聚落文化又分为:城市的聚落、城镇的聚落和乡村聚落。

 

无论是中国城市、园林还是聚落,内在架构中几何逻辑都是不可或缺的。几何与结构、空间和功能、材料相关;而结构又与形式和光线相关。建筑几何当中也永远不能失去真实的自然。李兴钢认为,在当代中国,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类存在一种困境,即对于现代主义过度的追求导致极端人工化的生活方式,城市的建造处境也是千城一面。而这正是因为城市中缺少自然。

 

在讲座的末尾,李兴钢又一次提起了路易康和莱特的作品。他说,对于自然的共鸣是人类潜在的共识,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传统。在这样一个人类生存困境的时代,建筑师应当回顾伟大的中国传统,尝试着领悟、学习,并实践。

 

 

李兴钢与学生们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