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思考

 

 “CBC建筑大讲堂——

 

胡越: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思考”成功落幕

 

 

 

 

 

2014年5月17日下午,由CBC(China Building Center)主办的CBC建筑大讲堂邀请到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胡越为到场听众带来了一场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女士主持。

 

 

在讲座开始前,由柳青女士代表CBC向胡越大师颁发了CBC Member荣誉证书,并希望他能够为中国建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从早期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国际金融大厦到上海青浦区体育馆,胡越设计建造了诸多建筑精品,而今天的讲座,并非针对建筑设计,而是他作为建筑师所做的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

 

 

 

 

柳青女士为胡越大师颁发CBC Member证书

 

 

 

在胡越的研究中,他所定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共庭院和城市开放空间在内的城市范围内除建筑室内空间之外的所有的公共空间。在讲座中,胡越提出了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普遍面临的问题以及通过他的设计实例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讲座现场

 

 

 

胡越认为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首要的问题便是传统城市公共空间的消亡。他指出在国际上大部分国家的城市当中,特别是古老城市,都有一个精神和物理的核心,这个核心指的是它的老城,但是在中国,过去可能也有机会有这样的内核,但是现在基本上都消亡了。

 

 

 


 

失去了内核的中国城市——南京,城市肌理几乎没有变化

 

 


 

马拉喀什,旧城的城市肌理与新城的肌理有明显差别,城市内核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

 

 

 

另一个问题是现代主义技术至上造成的消极城市公共空间。个体建筑设计的条件间接地控制了城市空间,在满足了高度、日照、容积率、绿地率等要求之后,建筑师几乎已经没有余地进行设计,这些技术条件使我们的城市被迫地变成了一种被动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胡越还强调,城市就是为人服务的,人要在里面生活,有活力是最重要的,而宏伟的尺度在其次。

 

 

 



西班牙巴塞罗那,城市尺度有着强烈的对比

 

 


 

18世纪、19世纪后,罗马的尺度明显变大,城市的密度明显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