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伪低碳

反对伪低碳

时间:2010年12月17日
地点:上海
主办单位:《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华ANS国际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
沙龙主持:柳 青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
嘉宾主持:蔡 磊ANS国际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沙龙嘉宾:
沈迪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
章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
张斌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致正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张柏仑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
刘纲上海绿城东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海松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
薄宏涛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
Jeffrey ZeeANS国际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设计董事
卢昕上海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设计部首席设计经理
黄向军偏建设计主持建筑师
Stefan BeckBaumschlager Eberle Technical Director and partner
柯复南德国罗昂(logon)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
庞嵚英国贝诺设计(Benoy)副总监
王海CCDI中建国际设计副总裁
童凌峰筑竹空间主持建筑师
陈雷田上海安悦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凌小洁 方方地产咨询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副总监
江经纬上海华润房地产有限公司建筑师
范文兵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Wheelock Properties HK, Mr. Douglas C.K. Woo, Managing Director
Swire Properties HK, Robert Levett, Senior Project Manager
Diener Syz Real Estate Zürich Shanghai, Andries Diener, Partner
Citi Raise Group, Mr. Wang, Director
Citic Properties, Kevin Yining Zhou, Design Director

12月17日,由《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ANS国际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反对伪低碳"学术沙龙在上海如期举行。来自上海多所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师接踵而至,围绕现今建筑界的"低碳"风潮发表了各自的独特见解。沙龙主持由《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担任,嘉宾主持由ANS国际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蔡磊担任。

出席本次学术沙龙的设计师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王海松、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薄宏涛、ANS国际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设计董事Jeffrey Zee、CCDI中建国际设计副总裁王海,还有多位来自上海当地的知名建筑师。

沙龙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嘉宾主讲项目,第二部分是互动交流环节。建筑师们结合自己的实际项目各抒己见,现场气氛轻松活跃中不乏严肃认真,大家互动交流中切磋了在"低碳"这个命题下遇到的问题,多次将沙龙气氛推向高潮。

沙龙现场照片

理念与实际脱节,"伪绿色建筑"出现

"伪绿色的出发点虽然是从环保考虑,但到后来的策划、执行方面,却不符合我们做绿色建筑的初衷,没有达到真正绿色低碳的目标和标准。"ANS国际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设计董事Jeffrey Zee作为第一位发言嘉宾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当前出现"伪绿色建筑"的原因。

Jeffrey Zee进一步分析到其中原因在于,第一,实施、维护不当。建筑师在设计之初想到怎么做,但是当建筑建成后,中间环节一些团队没有做到位,造成最后结果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第二,对新技术、新想法考虑不周。由于这类建筑中融入了很多新型科技元素,这样导致设计想法与技术问题难以同步考虑周全;第三,设计想法虽然是对的,但在实际应用环节却做得不好;第四就是太过奢侈,很多时候我们把绿色这个想法想得过于美好了,很多技术、资金投入其中,但最终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生态、绿色建筑的提法是很好的,但有的时候却无法和现实挂钩,有些项目做着、做着就把'绿色'、'生态'、'低碳'做成了对外宣扬的品牌,变得奢侈、累赘了,而远离了设计的初衷理念。",Jeffrey Zee遗憾地说到。

集合设计合伙人卜冰也阐述了自己对于出现"伪绿色建筑"的看法。他认为,更多人理解的绿色建筑只是肤浅意义上的,是对于都市环境的一种反省;对自然生存环境的一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绿色建筑的流行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心理诉求的重叠而造成的,与最初的"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理念背道而驰。

"世界上没有绿色建筑,造房子本身就不绿色,"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王海松教授说,"低碳设计是什么?首先就是要适合气候,适合当地环境,适合当地经济。如果没有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环境,即便美国的技术、德国的技术再好,拿到上海来应用也不一定行。第二,经济承受能力。很多技术并不是现在就要用的,可能是五年、十年以后才适用的。第三就是要从方方面面综合考量经济平衡。我认为,低碳就应该是适度的、节制的。只有非常适度地采用了生态理念、环保技术,这个才是真正的低碳。"

适宜与整合,实现低碳的技术基础

"数千年来,随着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和突破,都给建筑师带来了无数新的自由和机遇。但这一次不同,绿色低碳建筑的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带给大家的不仅是自由和机遇,更是一种约束和反省。"卜冰发表了自己对低碳的观点,他指出,对于建筑专业人士来说,绿色低碳建筑的出现,是意味着建筑专业领域外延扩大,还是预示着一个新领域或者新职业的出现。或许它还有可能从建筑领域中剥离出去,这一点值得大家商榷。是不是将来绿色建筑或者绿色建筑师的一些工作会演变为一个相辅相成的工作领域。

对于上述话题,筑竹空间主持建筑师童凌峰补充到:"我们如果要做低碳社区、可持续社区的规划,必须在开始阶段就能够有更多的专业互相融合。因为每一类专业人士,如景观师、规划师、建筑师等,关注的方面各不相同。如果众多专业能够在前期就各抒己见,把各自的观点讲出来,这样做的整体规划才会有一定的代表性。"

Baumschlager Eberle公司的技术总监Stefan Beck认为,全球50%以上的能耗不在交通,也不在照明,而是出现在建筑的供暖与制冷。因此,最重要的是减少这些能耗,减少建筑的碳排放量,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要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应该分析地点,具体地点具体分析;另一方面要选定适用的标准。只有不断采用新方式、新标准进行设计,优化设计,才能使建筑更加节能和高效。

"对于生态建筑而言,我认为并非全部需要高新技术,如果我们把相关技术集成在一起,可以达到1+1大于2目的,那也是值得称赞的。"王海松教授谈到,"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我不喜欢建筑师割裂着说这个是设备考虑的,那个是技术考虑的。其实建筑师本应该从头到尾全盘考虑的,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和谐统一。"

"面对当前能源紧缺与消减,我认为建筑师尽量要保持良知,要和自己的欲望、业主的欲望做一些斗争,做出比较合理的建筑。" 英国贝诺设计副总监庞嵚如是说。

然而,实现低碳建筑并非一件易事。"中国当前还没有统一的低碳认定标准。所以我们只是提供了一种态度,但我们现在却处于"伪低碳"的态度中。"DC国际董事长平刚说。

张斌也指出,"当前在中国对于低碳的强烈诉求下,很多项目往往只是停留在数据指标、技术层面上,比较缺乏对于真正使用者的关怀,对于舒适性的关注。这一问题正反映在很多技术的不成熟嫁接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