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板块,一本新书,一场研讨,二十二项展品带你看深双


2019年12月21日第八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于下午6:00在福田高铁站举行开幕式。开幕式以本届深双的纪录片开场,以充满科技气质的镜头语言向来宾和观众呈现了展览从筹备到逐渐落地的过程。


本届深双主题为"城市交互",由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负责人卡洛 · 拉蒂、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著名策展人与艺术评论家法比奥 · 卡瓦卢奇三人担任总策展人;由华南–都灵联合实验室 (都灵理工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担任学术策展。展览包含"城市之眼""城市升维"两个板块,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空间与科技创新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


本届展览汇集了来自24个国家及地区的280多位参展人,包括崔愷、王建国、王澍、张永和、刘慈欣、袁烽、MVRDV建筑事务所、利亚姆 · 扬、斯坦法诺 · 博埃里、藤本壮介、托马斯 · 赫斯维克、池田亮司以及多米尼克 · 佩罗等国内外知名建筑师、艺术家和机构。展览于12月22日起免费向公众开放,将持续至2020年3月8日。


"城市交互"主题灯光表演现场 © UABB




展览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本届"深双"总策展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他为我们解读了本届"深双"的主题和特色,并回顾了近一年的策展筹备工作。






UED:城市在交互中前行。可以说这是很"互联网"时代的概念。可以谈谈这届"深双"主题的成因么?为什么选择了这个主题?

孟建民:本届"深双"最开始的定位是"城市空间和科技创新",两个策展团队分别据此策划了"城市之眼"和"城市升维"两大板块,那么在之后的协调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交互"的概念,它既是指双城双年展中两座城市之间的交互,又指信息技术和城市发展间的交互过程,"城市交互"很好的契合了两大板块和"深双"最初的定位。






UED:本届"深双"较之以往的数届,主要的特色在哪些方面?您希望通过这届的展览给行业及市民怎样的体验及收获?

孟建民:最大的特点是科技的引入,把科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作为一个重要要素提出,所以本届"深双"强调多领域之间相互叠合、相互激发产生意料之外的效应。同时我们也很强调未来性,这次"深双"引入了科幻板块,希望能够借科幻的魅力将人们的视线拉向更远的距离,畅想更具冲击力的未来城市。概括的说,本届展览希望通过探讨城市发展与科技发展的关系,使我们的视野能够得到升维,从而摆脱当下的固有思维,站在未来思考现在。







UED:您和刘慈欣老师合作的契机是什么?印象里科幻作家和建筑师是相对遥远的两种职业。


孟建民:在策展的过程当中,科幻作家以联合策展人、学术顾问或者参展人等不同的身份参与进来,我们共同邀请了具有科幻背景的艺术家,也因此开设了科幻现实的板块。我们希望打破传统的规划和建筑的小圈子,有意识地向外拓展,引进新的观念和思想,从而使我们的展览更具有活力和可看性。


2019 UABB 总策展人孟建民 © UABB



UED:您是本届"深双"的总策展人,但更重要的身份还是一位持续在创作的建筑师。近一年的策展工作对您的理念或想法有产生什么影响么?

孟建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低估了整个策展工作的困难程度,其实对于任何项目的策划和可能出现的障碍我们都要给予更充分的重视。这次"深双"的准备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方面是比较被动的,好在团队积极配合协调,推动了工作进展,从结果上说本届能得到一些好评,有些作品能得到认可,我作为总策展人之一还是比较欣慰的。






UED:本届"深双"除了主展场,还有很多分展场,这些分展场相对来说都比较偏僻,这些位置是出于带动各个区域发展所作出的选择吗?

孟建民:分展场是由各区政府分别策划、主办的,我相信是有这方面的考虑,作为主展场的策展人,我们也会了解和支持分展场的办展。实际上设立分展场也是"深双"展览的特色所在,从方方面面共同营造交流思考的氛围,全城联动提升城市活力。




从左至右:福田区区长黄伟、总策展人法比奥·卡瓦卢奇、总策展人卡洛·拉蒂、UABB组委会主任杨洪、市政府副秘书长徐松明、总策展人孟建民、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王幼鹏 © UABB




学术研讨:升维中的交互

会场: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演讲嘉宾:王建国、王澍、藤本壮介、王维仁、杨滔



城市升维,既是一种人类文明思维的方向,也是行动的选择。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呈指数级发展的当下,城市的居住使用、规划建设和统筹管理都将突破当下的认知维度,未来城市的确定与不确定交织着憧憬与恐惧。我们和我们的城市将何去何从?


现场照片 © UABB


"升维中的交互"学术研讨会汇聚规划和建筑领域的专家智识,把视角从过去转向未来,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开启全新探索。旨在探讨城市演进过程中"交互"与"升维"概念的理论思考和规划、设计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本届"深双"主策展人之一 孟建民 致辞 © UABB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学术委员会主任、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创始人/主持设计师、诗人、策展人、建筑/城市/艺术评论家 张宇星先生 主持 © UABB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国发言 © UABB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国:城市设计的最新发展主要依托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科技革命,由此开始能够真正应对大尺度城市空间对象及其总体性的城市风貌和人居环境品质管理。相对说,城市设计在尺度上处理和协调中微观尺度的建筑、景观、市政交通设施工作界面相对清晰,历史上已有较多成熟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工具。




新一代"数字化城市设计"指的是全新的"数据库成果",实现了对传统城市设计成果认识的知识进阶。数据库成果具有可量化定格、过程开放、允许实时修改且整体联动的特点,具有包容发展变化和持续优化纠错的属性,它通过设置有一定值域"容错"进而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转。因而更加真实而准确、符合城市形态导控这样的复杂系统。






数字化城市设计的成果基本具有以往狭义城市规划的专业属性,可以与规划管理发生更加直接而有效的衔接。"用设计做规划"在未来或将成为"共享与品质的新时代"和"城市环境宜居,品质精细化"的主要抓手。





普利兹克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发言 © UABB



普利兹克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过去三十年,中国特有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方式对城市的动作太大、太多,在这个过程中,被我们称之为"非规划"的,自下而上的城市活动形成的东西在城市里越来越少,在全国各地各个城市,像深圳的城中村这样的东西基本上都被当作病毒一般在清理、驱除。


的确,科技可以给我们强大的数字化工具来对城市的现状做非常好的分析,但更常见的是,越来越高的科技手段在城市发展中并非都是人性的手段,实际上,我们所谓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本质上是反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这一系列的动作导致了我们在当前的城市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




很讽刺的是,我们所知的过去美好的城市都是在没有强大的现代分析的科技工具的情况下建造或者说实现出来的,整个世界的城市出了严重的问题恰恰是在科技突飞猛进的这一百年中发生的,所以相信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我对把希望寄托于科技能进一步提升城市、改善城市这件事情抱持怀疑的态度。






有人曾问我2050年的城市会是什么样的,我的回答是:到那时全球所有城市的高层建筑都可能坍塌成了废墟。反过来看我刚刚给大家播放的短片,四个年轻人组成一个小乐队,到乡村来参与我们的工作,在从一个老宅到新宅的转换中,在和自然的接触中,在和邻里的交往中完成了一场非常美妙的乡村演奏会。






这样的生活和场景在城市里已经找寻不到了。因为城市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一种完全的人工环境,并不需要等到AI的到来,所有人都已经生活在虚拟现实当中。而这个短片中的关系是轻松的,生活是真实的,我们是可以直接接触到真实的事物的,也就是这样的东西才能真正地给予我们感动。






所以我认为我们其实应该追寻人和自然真实的关系,重新找到人性的本心,回归生活真实的状态。因为毕竟不管用什么样的高科技,最后的核心是一切的努力都要回到我们究竟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城市。






而从城市的层面上来讲,中国城市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它们被过度升维了,现在要考虑的不是升维,而是一个如何降维的问题。我们需要回归人性,回到最根本的本原,中国的城市需要这样的探讨,也需要有这样的可能性的存在。




藤本壮介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藤本壮介发言 © UABB






藤本壮介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藤本壮介:我取这个题目,是源自于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出生于日本北海道,一个森林遍布、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长大后的求学和工作将我带到了东京,而东京是一个和北海道迥然不同的地方,高楼林立,城市密度很大,十分喧闹,是完全的人工环境。






但我发现,这两种迥异的环境之间是有共通的地方的,于是我想要在东京这样的环境中创造或者说再创造这么一种自然和建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联系,更在于其内核的简约性和复杂性的矛盾对立,以及不同尺度之间存在的平衡。





比如我2013年在伦敦做的蛇形画廊就是创造了一种类似云朵的空间,其内部、外部以及内外之间模糊的空间关系,就是以一种最简洁的形式创造一种复杂的空间体验。法国蒙彼利埃的白色巨树项目则是将日式的手法和地中海地区的特征结合起来,用发散式的大阳台创造了一种人尺度、社区尺度和高层尺度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而今天的主题城市升维,我的理解是一种东方思想中的循环、轮回的过程,同时呈螺旋上升的态势。就比如我为"重塑巴黎"做的千树项目,就是希望将森林引入巴黎城。基地从古代的自然绿带,到后来的古城墙,再到现当代的高速环路。我们在这一最为消极而丑陋的空间上提出要建一个建筑群、一片城市森林,希望完成森林与建筑的转译,在巨构建筑中引入自然,并以自然将其消解成分散的建筑体量,在回到最初的自然的同时,又满足了现代城市对建筑的要求,城市也就变得更美好了。





总的来说,我们会需要新的事物,但最基本的东西总是不变的,那就是人的尺度,建筑乃至城市服务于人的基本属性。





香港大学建筑系主任王维仁发言 © UABB






香港大学建筑系主任王维仁:未来的高层高密度城市这个议题,放在深双的场合下来探讨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因为香港和深圳大概是最有可能,也是最有潜力真正实现三维高密度城市的两座城市了。

香港中环等城区的高层有个很显着的特点,就是它们不只是一个个的单体形象建筑,而是它们共同形成了一种致密的、垂直的城市肌理,包含和纽约等城市类似每层2000平米左右塔楼,但也同时夹杂了着很多每层500平米甚至200平米以下的"牙签楼"。






虽然从经济角度上来说,这并不是最有效率的一种形式,但在香港特定的密度环境与街廓地块分割下,它们由百年前的唐楼演变成细小的高层,除了展现一种当地特色的解决办法,更提供了致密的城市空间一种特殊的多样性、通透性、尺度感、以及城市由下而上的有机性。

香港还有一半的人口住在近三十年创造出来的新镇,是八零年后政府利用轨道交通和填海造地发展的另一种塔楼城市类型,在新界的农田绿地之间夹杂了一个个几十万人口的新城镇,混合了社会住宅需求与地产发展的土地供应。这种由塔楼群楼形成的商场街廓和屋顶花园之间以连桥相通成为一种新型的巨构城市综合体。






和深圳相比,这些不同城市空间模式的发展,都是将城市空间浓缩在垂直方向,增加密度将香港的城市建筑用地控制在四分之一,腾出大量的土地给郊野公园与农业绿地,维持城市周边的生态自然环境。





在这种以高密度城市维系大量自然绿地愿景下,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探讨高层建筑设计的各种可能性。高密度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主体,本身的存在就有基本的工作居住效率,与高层的核心筒结构与交通功能。






除了效率之外,如何更进一步的挑战既有的结构交通与使用模式?我们如何可以在高层内部也引入绿化、自然与社区生活?是否可以透过容积的优惠,在高层内部嵌入庭院、公园形成内部的公共空间?高层之间是否能透过协调,在策略性的楼层以连廊形式连接成为空中街道,进而在不同高程上形成新的公共地面层?





透过这次展览不同建筑师的提案,我认为高层建筑应该被当作一种城市系统来看待,除了空中的花园与社区空间,更透过连桥成为一种三维的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成为一组新的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管理体系。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未来城市实验室研发副主任杨滔 © UABB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未来城市实验室研发副主任杨滔:未来城市是通感界面?界面是互动?互动是社会?那么,界面就是社会创新的embodiment(化身)!






数字孪生城市将不仅仅是实体城市的复制和映射,而且基于真实的城市数据不断进化出跨越时空的智能。通感城市是将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进行关注的,在这个过程中,交互意味着每个个体认知之间的联系、整合、进而知识系统化。






人本的孪生通感将是一个物质环境、数字世界、人本体验和智能界面综合而成的系统。通感城市将随着数字技术的演进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一个承载人类物质世界、社会活动和集体心智的无限场域。当技术奇点来临之时,数字孪生城市将有可能进化成全球化的超级智能系统。






研讨对谈




研讨现场 © UABB


主持人本届"深双"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宇星先生首先向王建国院士抛出了城市交互与城市活力的问题:我们回到城市空间的实效问题,深圳的城市空间还是存在活力问题。互联网技术对于城市空间效率能够做到什么样的改变?虚拟背景下的城市是否有了新的定义?


王建国:好的城市需要时间,需要培育。关于城市活力,我认为今天的活力不能只看物理空间的活跃度,虚拟的交互活力也必须得到认可。未来的城市可以在物质层面趋于静止,但城市中虚拟线上的交互同样不容忽视。在未来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传统的地理地位原则可能会改变甚至失效。


张宇星:我们谈城市交互、城市升维,城市问题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交往功能,但这样的讨论一直有种自说自话的意味。我们是否能通过设计真正地提升城市中的交往呢?


杨滔:公共空间需要实现跨越本地的时空交流,这种追求是永恒的。在现有真实环境中,最主要的问题可能还是环境品质的设计缺位。


王维仁:什么是一个好质量的未来城市?我认为将近半个世纪前林奇的城市理论在高层高密度的城市仍然具有意义:好城市是人本的、社区的、通透的、联系的、多元的、可认同的等。不管大数据和虚拟的工具怎么发展,我认为发展好城市的人本、社区与自然生态的时代价值还是不变的。


张宇星: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百年前的自然了,城市在升维的过程中,自然是否也在经历类似的进程?


藤本壮介:城市升维这个概念在当前的语境下更多地是指科技的升维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和影响。就像我一直在强调的自然,其实科技发展到现在已经可以定义新的自然和新的现实环境了。


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我们以前认识自然、学习自然,由于科技水平不够只能从表面去看,把植被、树木、森林等等简化,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简约形式的由来之一。而现在我们有了更先进的科技,就可以更细致入微地去观察自然,就能够看到比如树木的根系等等更复杂的体系,相应地,也就能够以更复杂的方式去处理复杂的建筑功能和关系。


张宇星:您在乡村的实践和探索中试图去寻找那种已经消失的自然性或者说是人的本性,这个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吗?如果是那么这种可能性我们又要如何在城市中去实践?我们在您的短片中看到的那种感动和交往,有没有可能在城市的摩天楼里也创造这样的场景?


王澍:首先这个问题放在深圳讨论很有意思,因为深圳基本上是从零开始的城市,从几百人到一千五百万人就是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头去看城市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当我2001年第一次从国内飞去欧洲,在旅程中从空中俯瞰,看到前苏联的城市都有一个很清楚的规划过的总平面,它们都没有历史,就像我们现代规划的教科书里一样。一旦进入西欧境内,所有的城镇都保持着千年以来的自然生长的状态。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上当了,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现代规划是这样,就好像全世界都是这样似的,其实不然。


我们有很强烈的现代化梦想,要城市,要城市化,要"弯道超车",要用现代化的手段快速超越西方强国,为了这个目标可以不惜一切。于是我们把自己原有的城市全面摧毁、全面放弃,回头一看,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前苏联骨子里是一样的,我们一直说城市化,其实是西方都未曾全面试错过的现代化。而我们狂热的追求这种现代化,就好像我们原本没有城市一样,本质上是一种全面的房地产化。


但根据我的研究和调查,中国早在明代就已经基本实现全面的城市化了。从村落与建筑的形态与质量来看,那些农村和乡镇根本不是农村,而完全是一种城市化的密度和质量,就和意大利的小镇一样。但我们没有这种自我的文化认识,我们把这些统统放弃,集体"自残"!所以你问我为什么宁愿去乡村,这其实是一个生活上的选择,因为我要的生活,那种和自然亲密接触,邻里共存的中国式的生活在城市里找不到了。

第二点,这种生活还是否可能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参考片子里我们做的试点项目。在中国南方,人口和村庄的密度早已经到了某种非常接近城市的程度,村子和村子之间的距离经常只有一、二公里,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用公交线路将它们串联起来,有了现代交通的加持,这就已经是一个城市化的形态了,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的前提下,这本质上和欧洲的小城是一样的,根本不是农村的概念,答案都是现成的。


所以,这其实就是一个城市化的讨论,那些村落本身密度很高,土地利用甚至比现今的规划法规还要集约,村落之间隔着农田,所以,这里讨论的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乡村建设,而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城市建造。在今天中国的交通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支撑下,这种中国自己的乡村城市化模式是完全可能的。这种模式不需要模仿大城市的建筑形态,我称之为隐形城市。

第三点说高层的问题。当今的人口和密度下,如果说不做高层是不可能的,要做的话,我们作为建筑师操作的空间在哪里?怎样给出更好的答案?事实上,以我的实践经验,这里面自然和人的交往是完全可能的。2001年,我在杭州设计了六栋100米高的公寓住宅,提出的基本概念是垂直的院落城市,设想每一户都能体验到两层楼高的院落空间,每六户共享一个公共院子,特别方便老人和孩子。院子里可以种植6米以下高度的树木,这些最后都实现了。


做高层接触地面两层的时候,我试图去做更多的公共空间,做一些密集的街道。但开发商出于利润的考虑坚决要求拿掉,规划局作为城市管理者也坚决要求拿掉,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密集的公共交往空间是非常危险的,他们需要一个让人的生活在可以被清楚监控状态下的规划。


这是典型的现代主义规划,我们理想中好的城市、真正人性的城市对今天的城市管理来说也许是危险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城市逐渐走到了反人性的状态。当然,科技也许能够带我们找到答案,给这样的空间提供一种全新的可能性,这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价值所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这样的问题。


裴钊:巴西利亚作为现代主义规划理论的产物,无疑达到了一种现代性的极致。但它是否是我们所需要的理想城市呢?

古典理想城市理论的包含三个要素良好的组织、良好的个体和良好的空间;三者交互会产生理想城市。这里技术不是一个决定性要素,因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技术应用对于城市才有影响,但技术的应用会带来伦理问题,这个问题很大很难说清楚。因为技术应用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很关键,也许是资本,也许是权力,但如何以合适的方式监管这种驱动力是很重要的。


公众的参与,多元的探讨和关注就是一种非正式的监管,对于如何应用技术具有意义。我认为,对即将到来的技术还是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


王子耕:关于技术哲学的批评是我们经常做的,而不是技术的批评。在本届深双我们也有相应的呈现。王坚曾将城市的发展阶段按能源驱动的方式进行区分,从马力、电力再到算力的城市。目前我们可能处于后两个阶段之间的模糊地带。


建筑学目前并没有具备足够的方法回应网络时代城市形态的能力,建筑师要如何介入到公共话语当中,建筑师具备的能力和知识能够在下一个时代做些什么?建筑学有很多想当然的正确,比如公共性,公共空间真的能增进交流和带来舒适吗?


比如自动贩售机,它在日本的广泛存在未必是基于效率的,人本身就趋向于避免不必要的社交,这也是自由和人性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形态并没有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有太大的变化,因为手机已经取代了相当一部分城市功能。


说回来,我觉得建筑师是一群永远在寻找另外一种可能性的人,这种可能性在现实中形成了对现有方式的某种抵抗的姿态,这也是建筑师可爱的地方。


嘉宾合影 © UABB



新书发布暨展览:《九座城市,万种未来》

展场: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主编:刘慈欣、孟建民


作为《九座城市,万种未来》图书的首次发布,以及同名展览的开幕仪式,发布会以图书和展览为引,立足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的"城市升维"板块,展现了多位艺术家、作家、建筑师、音乐家以及普通人等等对未来城市的不同展望,旨在通过这些思想的互相启迪与碰撞,繁衍出更多思考,变幻出更瑰丽的想象。





发布会伊始,本书执行主编吴岩先生向大家介绍了《九座城市,万众未来》一书。作为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城市升维"板块的特别项目之一,其呈现的第一种形式出现在实体世界,以展览形式与本届"深双"同步展出,作为临时性、即时性的碰撞与启发。第二种形式则是出现在观念的领域,以图书著作的形式涵盖古今,作为永恒性的代表流传下去。



现场照片 © UABB





《九座城市,万众未来》通过这纵横两种形式,探讨了未来城市的种种猜测与愿景,为观者、读者提供了跨领域、多维度的体验与启迪,呈现的不仅仅是各种相互缠结的思想与图景,更是无限的可能性。




本届"深双"策展单位南方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书策划、执行主编和作者之一吴岩先生 图书介绍 © UABB


本书出版机构代表,中国发展出版社第四编辑部副主任,国研智书院副总经理 范鹏宇 致辞 © UABB


本书作者之一 张艺凡 发言 © UABB



主题对谈

九城万未 - 大湾区与城市的未来


发布会的对谈环节由刘慈欣先生、孟建民院士、费俊先生、王宽先生,张莉女士以及玛瑙女士参与发言。


对谈嘉宾横跨文学、建筑、艺术、教育等不同领域,拥有完全不同的背景,他们以《九座城市,万种未来》为引,表达了各自对于科技与城市关联的认识、对于众多科幻作品中未来城市原型的看法,以及探索未来城市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可能途径。







《三体》作者、"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先生认为:事物的发展并非线性向前,城市化同样如此。科技持续发展,个体的生活方式持续改变,这些可能引起城市化进程的终止,甚至远祖生活方式的复苏。未来的城市可能因此演变得愈发分散安静,市民通过虚拟城市紧密联系;或者变得极度聚集,同时通过技术的运用使得舒适的环境以及个性化的生活成为可能。这些在未来的城市中都有可能出现,而科幻作品里对于未知部分的各种可能进行排列是一种习惯,现阶段科幻界与艺术领域已经有很多交互,相信科幻对于城市发展相关的设计也能产生类似的正向互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本届总策展人之一孟建民院士认为:科幻并不是纯粹的畅想,而是有内在逻辑和依据的对于科技发展的预判。科技与科幻只是一步之遥。而人在科技发展的影响下,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人。而终极状态可能就是个体人自然属性的消失,未来城市可能是为这样的人服务的。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费俊教授说:科技早已不仅仅是工具本身,而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未来城市不应该是一个模式,而应该是无数模式的集合。今后我们可能会迎来一个混合语境,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混同,交流方式的改变一定会对形态产生巨大的改变。这样的思维会持续影响我们对于城市的愿景,进而影响其形态。




本届深双虚拟双年展板块策展人、万般世界创始人王宽先生说:科幻作品与建筑相似,需要先在脑海里构建一系列的设想、一个完整的世界。他希望通过对于未来的畅想的记录表达和传播,保存脑海中最珍贵最具能量的部分,放大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价值。对于未来城市,他认为有一种可能,就是城市的解体与重构。即每个个体与自己工作、生活的空间协同成为一个城市,众多的个体集合就组成临时的城市。未来城市将呈现"蜂巢"状态。







本届深双执行策展人、建筑师、作家张莉女士则从策展的角度谈起:她谈到科幻主题的引入为此次展览提供的更多可能性。"城市升维"板块由"未来市民""城市炼金师""科幻现实"三部分构成,分别对应了城市使用者、城市创造者和乌托邦幻想者三类人群。未来的城市也只有结合这三者的力量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科幻可以让人提前感知未来、思考未来,为大众对于未来生活的接受度提供了试验场。同时科幻塑造了新的艺术形式,甚至创造了新的审美标准,对于艺术的多元化有帮助。




本届深双特别项目艺术魔方的策展人玛瑙女士则结合自身经历与背景,分享了她关于欧洲艺术家科技伦理的观察:一部分艺术家排斥科技,另一部分则对科技非常好奇。她则认为,科幻则是试验场,在其中可以让各种想法自由表达推演传播。但科技始终只是一种方式,表达传递人的感受和情感才是艺术永恒的目标。




板块一:城市之眼

展场:福田高铁站

总策展人:卡洛·拉蒂

学术策展人:华南-都灵联合实验室


"城市之眼"展览的构思历时15个月的构思,在面向公开的征集中吸引了四大洲280多名申请者, 以"开源策展"的方式汇聚许多学科的观点。展览由"世界城市实验室""移动出行""硅基学徒""数字社会""设计智能""人工生态""抵御技术""城市策展"八个子板块构成。从观看出发,穿梭于茫茫人海的福田高铁站,体验是最好的参与方式。


城市中的《后窗》

在建筑中寻找自己的眼镜


寻找布鲁内莱斯基

张永和




© UABB


UABB的老朋友张永和尝试在当代城市场景中重现意大利建筑师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的著名透视实验,利用视觉装置捕捉场景,寻找建筑窗户中自我的眼睛。


扭转"数字潜望镜"

看与被看的博弈


游木(目)

袁烽





© UABB


游木(目)如同一个扭转的"数字潜望镜",观者可以在木制组建的一端通过屏幕看到另一端摄像头捕捉到的展厅场景,同时参观者的影像也会被拍摄捕捉,同时传送到屏幕人被别人观看。新的感知媒介使得观者体验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漫游之感。


仰望空中交通系统

探索城市与天空的新边界


城市与天空之上

MVRDV建筑事务所,空中客车





© UABB


呼应城市交通系统带来的变化,MVRDV建筑事务所与法国空中客车(Airbus)合作设计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中交通系统。在这个作品中,一系列"飞行"的问题被提出,以探索城市和天空之间的新边界。


新一代地下建筑体

在穿梭中体验流通


地下枢纽:新一代建筑体

多米尼克 · 佩罗建筑师事务所(DAP-X)






© UABB


在韩国首尔江南区国际转运中心(GITC)建成之前,福田高铁站是亚洲最大的地下车站。通过展示GITC项目的大型模型,DPA-X希望突出该地下建筑的反建筑性质。模型按长度进行分割,以便让游客和通勤者从内部穿过并欣赏该项目——这也是体验该作品的方式。


人的身体是体验世界的媒介

城市的肌肤又能"体验"到什么?


都市之肤

邓慧姝、张利、曼知灵





© UABB


城市的"肌肤"被视为一个交互界面,能够感受和接受信息,通过装置呈现出人与之互动的数据。


实验用餐

围桌畅谈


深圳长桌

Wee Studio、Low-REZ





© UABB


"深圳长桌"是一个实验性的用餐空间,带来三种截然不同的饮食体验(位于市民中心公园的私人餐厅;位于城中村的小吃亭;位于东门商业街的夜市),参观者可以围坐桌边参与设计并给出反馈,并将有机会沉浸式体验这个即将建成的空间。


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人都是城市设计师


有信模,谁都是规划师!

未来 + 学院



© UABB


该项目通过"信模"(CIIM)—— 一款支持普通公众成为城市设计师的智能互动模型/游戏,即时生成数字化和实体模型来模拟自己想要的城市空间。参与者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普通百姓或个人开发商),运用各种规划理论来体验角色所带来的立场、城市开发模式及结果。



板块二:"城市升维"

展场: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总策展人:孟建民、法比奥·卡瓦卢奇团队


"城市升维"板块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出发,通过建筑师、艺术家、电影人、作家、博物馆研究员等不同领域专业人员的合作,审视新兴科技和城市居民的关系,记录反映城市的巨大变革,在有形与无形、现实与理想、存在与想象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富春江还在,山居在哪?

工匠造馆,还我如画山水。


用手舞蹈

业余建筑工作室:王澍,陆文宇






© UABB


纪录片《用手舞蹈》讲述了富春山馆的建造过程,工匠们通过技艺高超的双手,将当地的各种石块和旧砖砌成错落有致的墙面,筑起曲线起伏的建筑造型。这座用5年打造的建筑重塑了城市山水的气韵与序列,也是业余建筑工作室建筑哲学与实践的代表作。


"数据学"演奏会

体验广阔的数据宇宙


数据 · 矩阵1-10

池田亮司





© UABB


日本前卫视觉艺术家池田亮司自2006年起开启"数据学"项目,先锋视听装置"数据 · 矩阵1-10"以一系列多样化的实验方式将数据具象化,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均由数学原理严格计算得出,观众走过展品时能体验到广阔的数据宇宙。


村市夜景

本地智慧、AURA 灵光计划、朱宁




© UABB




本项目以景田、岗夏和西丽三个城中村中的七面投影墙为轴心,通过摄影机映射、立体光雕等技术,探索城中村景观再造的可能。旨在以技术手段融合真实与虚拟空间的方式,进行一场社区营造的艺术实践。城中村的景观经由艺术与技术的改造,被赋予未来空间的想象,为当地居民的夜生活带来一场不期而遇的视觉体验。


愚公计划

李汭璇、张梦尼、宋卓希




© UABB


《愚公计划》装置包括互动灯箱、文本、根据蚁队对话录制的音像、影像、按照元胞自动机逻辑制作的图像、行为表演等。此外,装置中的交互规则也象征着种群协作和生命计划的算法。参观者可主动协调、移动展品以完成任务,并与表演者互动。


家具"摩天大楼"

"似于林中"的探索


似于林中

藤本壮介






© UABB


藤本壮介被誉为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师之一,善于让建筑与环境变得"暧昧"。参展作品使用了234件个人家具堆叠出新的摩天大楼,从台灯到梯子,尺寸各不相同,让参观者 "似于林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尺度和边界。


城市里的绿色奢侈品

将森林搬到建筑之中


垂直森林和生物多样性大都市

博埃里建筑设计事务所




© UABB


博埃里建筑设计事务所展示了世界各地的垂直森林项目,探究自然如何与城市建筑共存,打造都市的"绿野仙踪"。此外,项目亦会播放一系列短片,介绍工作室在可持续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经验。


在数据时代里

追溯人的样子


制造人类

王子耕






© UABB


什么是人类?这是一个古老又急迫的问题,它关乎人类对自己的生理机能和意识世界的认知。"制造人类"用制造人体模型的模具建造一个新的人体模型。数据时代的人类与这个时代的环境一样,在碎片的叠加中失去原本的形状。通过界面制造人类,最终也将成为界面。


多维"众声喧哗"

畅想城市未来


未来城市矩阵

有方




© UABB


"未来城市"是一个有着巨大张力和广义内涵的概念,筛选出从全球征集而来的20组访谈视频,用当代艺术和技术的方式重组为一个复合的矩阵式空间投影装置,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多维效果。


人类成为改造星球的主力

建筑成为塑造地理的力量


最后家园之城

利亚姆 · 扬






© UABB


影片所表达的是如何建造一座聚集全球70亿人口的城市,所有人类及其设施、资源均在此城中,使地球上其他区域退回原始自然。故事聚焦在一座垂直城市的农历大年三十庆典,来自多元文化的世界居民拉开全人类命运的另一种可能。


乌托邦

城市印象的集中塔


后"人类纪"

开间建筑、张凌霄、张甜甜






© 开间建筑


人类主宰地球的世纪,地球也反作用于人类。人类脚底下的躁动不安,无可奈何的气候变化,岌岌可危的物种多样性,这些都是地球的"反馈"。那么,人类的未来该何去何从?"JOA开间建筑"设计团队为我们构建了未来的新生存模型一一"城市升维",给当下人类活动给地球带来的环境压力做出了预测。


打开潘多拉盒子

走进心灵迷宫


野兽、人与碎片 [后数字时代`好奇心内舱]

新领域建筑事务所


© UABB


新领域建筑事务所作品"好奇心内舱"则营造出一个心灵迷宫的环境,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一个现实与非现实交错相连的潘多拉盒子。


从海平面升起的太阳

带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探索与交流


"科技苍穹"

ennead建筑设计事务所





© ennead 建筑设计事务所


"科技苍穹"既是艺术展览装置,也是沉浸式体验空间。其灵感源于ennead建筑设计事务所主创设计即将于2021年开幕的另一重要作品——上海天文馆。"科技苍穹"延续了上海天文馆的空间形态,在不断辐射的椭圆曲线中建构了与自然世界交互融合的体验空间,外观形似天文仪器、内部由球幕影院与环绕阶梯式座椅组成。ennead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托马斯 · 黄希望参观者可以从展品中观察感知除了现实生活中的线上和线下以外的系统,同时也希望人们在自然系统中产生对话和交流。


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作品发布

展望未来,谁最厉害?


九座城市,万种未来






© UABB


"九座城市,万种未来"是一个复合型的立体作品,邀请艺术家、作家、建筑师、音乐人、管理人员以及学生用不同方式展望心中的未来城市,刘慈欣和孟建民主编的同名著作也在"深双"开幕周发布。


艺术结合科技

超能力的跨界魔方






艺术魔方




© UABB


"艺术魔方"是一种增强现实的新型公共艺术媒介。它是独立于空间中的立方体,方体内用艺术媒介结合科学技术,呈现不同的内容形式,发挥科技、艺术、设计的"超能力",营造出"奇异的维度空间"。在"艺术魔方"里,哲学、文学、科幻、科技、物理、艺术相互交融,彼此呼应,在城市中协同推动"城市交互与升维"这个庞大的理念体系。


虚拟双年展





© UABB


"虚拟双年展"探索从实体走向虚拟化的展览方式,展示12位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和科幻作家为"虚拟城市大师创作邀请赛"创作的作品,以及数万公众参与的"乐高无限"虚拟城市建造活动成果,并通过数字媒体方式与观众互动。


光明云谷分展场:光明 - 互联未来

展场:光明科技城展示中心

总策展人:尹毓俊


本届光明云谷分展场提出以"光明-互联未来(GUANGMING INTER-CONNECTED FUTURE)"为主题,旨在探索未来城市建设的可能性,展期将持续至2020年3月22日。




© UABB 光明分展场



互联,让历史告诉未来

让未来引导当下






光明云谷分展场将全面研究并梳理光明区规划建设情况,展览共有18个来自国内外的参展团队,围绕"历史中的未来" "光明回溯" "迈向未来的光明之城""绿色与生态"和"光明未来"五大主题进行互动并展开深入讨论,同时带来国际前沿的城市研究和工具,共同畅想光明未来发展。






本次展览活动正好处于光明区城市升级历程中的重要节点,整个展览过程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希望各参展机构及团体,以及前来参观的各界人士,能为光明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带来国际前沿的城市研究理论及工具,为科学城建设提供最有效的智慧支持和来自全球的实践经验。


场地互联

时空交接


本届展场在选址方面延续了深双典型的"城市游牧"方式,将展场设立在光明区展示城市未来发展愿景的场馆——光明科学城展示中心,该中心于2019年8月初投入使用,从设计、施工到正式运营仅用时55天,代表了新时代下的"深圳速度"。


展出期间,活动方将邀请全球城市建筑师及规划师、城市管理者、艺术家等各界人士举办各类讲座、研讨会,通过多元化的思想碰撞,共同探讨并畅想城市建设的无限可能,同时还有各种精彩的表演以及互动体验活动。




© UABB 光明分展场




2019深双


2019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2019 BI-CITY BIENNALE OF
URBANISMARCHITECTURE
(SHENZHEN)



主题城市交互 | Urban Interactions

主展场:福田高铁站、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展览时间:2019年12月22日 至 2020年3月8日
分展场:盐田综合保税区沙头角片区、宝安国际艺展中心、宝安桥头社区、龙岗坂雪岗科技城、龙华观澜古墟、光明云谷、大鹏新区所城、大鹏新区溪涌、前海合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