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时,看青年建筑师如何破而后立:What’s “NEXT”?

2019年10月27日,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与《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共同主办,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金秋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系主任张昕楠作为学术召集人联合召集的"NEXT"——青年学术论坛在天津大学水利馆成功举办。作为天津大学建筑学术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本论坛用"Next"来呼应对当代中国建筑青年建筑师学术性与批判性实践的呼唤。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各种建筑思潮交流碰撞,设计思想日新月异,在当代中国建筑的版图中,青年建筑师日益崭露头角。当代建筑学术的批判性思考中,青年建筑师的创作理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未来中国建筑思潮的主体。

"NEXT"——青年学术论坛的举办,是新时代下青年建筑师的一次阶段性成果展示,也为推动中国未来建筑设计思潮、中国本土建筑设计思考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三个方向的学术研讨,促进了当下各种青年思潮的交流与合作,在信息大数据和网红建筑现象的洪流当中确立自信,助力未来中国建筑在存量稳定的当下向提升质量方向继续发展。

NEXT

无限拓展的批判性命题

"Next"是一个开放的命题,它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解读:下一代人、下一种建筑风格、下一种理论思潮、下一种新的价值观。在建筑教育与建筑实践越来越多元的当下,通过本次论坛展示出青年建筑师多元的态度和立场。

"NEXT"——青年学术论坛嘉宾合照 © UED

"青年建筑师"是一个开放的描述,是指处在学术和思想没有定型,仍在成长阶段,并且会发展出无限可能的建筑师。这类青年建筑师已经从国际视角上接触到信息的全球化,具有多元化和客观理性的思维特点,在运用当代设计方式创作时,内涵批评,并对生活本质进行讨论,用建筑本身表达了对社会与环境的立场和态度,这种进步的思维是具有批判性的。

新星闪耀

充满思辨的头脑风暴

10月27日早上9:00 "Next"——青年学术论坛与展览在天津大学水利馆正式举办,论坛邀请来自十五家事务所的年龄段在30-40岁之间的16位青年建筑师——直造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水雁飞,亘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范蓓蕾,大料建筑创始人刘阳,绘造社创始合伙人李涵,FUN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王振飞、王鹿鸣,C + 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程艳春,久舍营造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范久江,赵扬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赵扬,多相工作室合伙人贾莲娜,META-工作室创立合伙人王硕,润·工作室联合创始人王灏,PILLS主持建筑师王子耕,众建筑/众产品联合创始人臧峰,旭可建筑主持建筑师刘可南,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合伙人詹远,共同讨论了未来建筑领域中至关重要的批判观念、学术命题与实践策略。

论坛现场 © UED


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担任主持人,为到场听众介绍了今日参在论坛的各位嘉宾与青年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 © UED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宋昆在致辞中表示,这次青年学术论坛的举办,为建筑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给予当下所有建筑师新的启发,同时给公众展现了青年建筑师的无限可能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宋昆 © UED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致辞中说到,建筑师们可以在本次论坛上共同讨论未来建筑设计上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个对建筑未来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节点。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 © UED

FUN

王振飞

FUN事务所

FUN以www.mathworld.com的数学分类为基础,将10年来的近百个不同类别的项目进行整理,给每个项目以定位,寻找数学几何、自然学科和设计学科之间的关系,整体性地展示了FUN一直坚持的设计方法论,以及持续进行的研究。

FUN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王振飞 © UED

FUN事务所项目整理分析 © FUN事务所

© FUN事务所


云上美术馆

程艳春
C+ 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

在懒坝美术馆项目中,我们想创造一种自由连续的状态,不仅仅是建筑空间的自由感,更是人在场所中的自由感。建筑与自然之间尽可能的模糊界限,人可以把建筑作为载体来体验场地中的自然状态,同时人与人之间也在场地中获得了更多的互动。建筑为场地提供了更多维度的体验,人、建筑、自然、艺术在这里相遇。

C+ 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程艳春 © UED

武隆·懒坝美术馆 © C+ 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

回到感觉

范蓓蕾
亘建筑事务所

由于不同的成长环境,以及当今社会面临的多元化问题和境遇,这代建筑师对建筑的看法和设计思路与前辈们已是天壤之别。"NEXT"——青年建筑展览形式的多样性展示出当代建筑师的工作状态。

一座建筑最吸引人的是它无法被描述的部分,必须身临其境。时间越久,获得的感受就会越丰富。亘建筑事务所对待建筑的方式,是希望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并描绘出别人未曾注意到的方向,尝试作出新的感觉。

亘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范蓓蕾 © UED

一庭亭 © 亘建筑事务所

一庭亭 © UED

几条线索clues

范久江
久舍营造工作室

范久江认为人在空间中的体验并不是断裂的,而是绵延的。舟山项目的设计通过 "山水"、园林、结构、风土这几条线索来塑造多义但精确的场所氛围。回顾中国的建造传统,基本上都是标准化的框架体系,但通过变化获得了非常丰富的空间状态与使用体验。

风土线索,不是一种拿来主义的元素或是样式,而是做出一种似曾相识的表达,其目标是创造多义但精确的场所氛围。"深远不尽、反常合道、似曾相识"是我们在设计中的目标,其中前两条也同时作为操作方法与空间价值的标准。

久舍营造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范久江 © UED

内视野与外视野分析 © 久舍营造工作室

舟山年轮公园1号楼 © 久舍营造工作室


回收三例

刘可南
旭可建筑

刘可南在演讲中指出,在基地发现的已有的建造体系,更多的是在时间上的折射,而不是当时对当下空间的寻找。建筑设计的方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回收的设计操作寻找的是在现场体验的,并从日常过渡到非日常边界的状态。

这种边界状态的达成,是现场体验里面至关重要的一刻,为在空间带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这样附着在日常的生活记忆的变更,通过富有创造力的方式整合,为文化的新陈代谢带来营养。

旭可建筑主持建筑师刘可南 © UED

回收三例 © 旭可建筑

现实建筑

贾莲娜
多相工作室

贾莲娜在发言中提到,在建筑设计中让判断力静静地发展,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是时至才能产生。设计不是从既定的概念与标签去理解世间万物,而是像原始人和孩子一样,去尽可能地碰触事物的本质。和创造性相比,人们更愿意用心营造有生命力的场所。

"我所期待的建筑活动是某种朴素的实在,是充满感知和悟性的,是关乎那些一直存在于天地间,并未发生多大变化的永恒情感。"

多相工作室合伙人贾莲娜 © UED

石岛山居 © 多相工作室

墟里 © 多相工作室

居民楼

李涵

绘造社

人与建筑对撞的时候人是完胜的。古典的建筑用到日常中,其概念被民间不断地侵蚀、破坏,二者互相融合之间就构成了一种对抗、批判。有时不是设计批判这个世界,而是这个世界本身的不同力量已经在相互批判,它们相互之间本就第三个层次的批判,没有现代主义建筑没有关系,是日常和古典之间的批判。

绘造社创始合伙人李涵 © UED

Free Balcony © 绘造社


头上的包

刘阳
大料建筑

刘阳认为自己做的项目,就像是"头上的包",作为建筑师是一个挺幸福的事,每一个项目就像自己的日记一样,在这个过程,别人是用文字去记录自己的感受,建筑师可以用一个空间的办法去记录这些东西。

大料建筑创始人刘阳 © UED

头上的包 © 大料建筑

BABY ARCHITECTS

詹远

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

零壹城市经过长期设计实践经历后总结道,建筑师的使命是"发现问题,设计模式"。我们尝试用创新的设计方式来解决中国当下面临的城市化问题。设计师需要设计出一个模式,来解决公众在城市更新与生活中的问题和生活方式。

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合伙人詹远 © UED

BABY ARCHITECTS © 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


日用中常

水雁飞

直造建筑事务所

水雁飞从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第一中国在发展产业链上拥有可能性,第二国际建筑设计方向已经倾向于社会性。中国建筑师需要从文化的多样性中寻找契机,用一个更加平行的方式寻找学科本质上的可能性。

直造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及主持建筑师水雁飞 © UED

J宅 © 直造建筑事务所


废墟三部曲

王灏

润 · 建筑

经过长时间的设计实践与教学,王灏将社会遗产问题分析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国国内重要的文保建筑将如何更新,第二部分遗产,是建国以后已经建成30年左右的建筑拥如何形成新的新陈代谢。第三部分是非常中国传统的手工艺遗产如何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生。设计师们需要重要的改造思想和新鲜的技术力量,与这三部分的遗产产生更加密切的关系。

润 · 工作室联合创始人王灏 © UED

潘村 © 润 · 建筑

平行线的焦点

王硕

META - 工作室

META-工作室的实践具有鲜明的基于研究的特性。如果说中国当下整体环境偏重于"场所物相"的现实营造,我们则认为需要通过不断的"知识生产"达到有效的"空间生产"。

META-工作室相信,面对当下新的挑战,建筑必须从一些由于不断累积而变得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物相"中走出来,进入到一个复杂度和清晰度并重的新维度。在这一抽离的维度,重新审视将我们都深深卷入其中的社会现实。并使得建筑,既不是对我们所处社会的僵化镜像反射,也不是不顾事实的理想主义者式的表达;而是在社会与自然中,倡导当代生活自身价值的持续有效介入。

META-工作室创立合伙人王硕 © UED

平行线的焦点 © META-工作室

思辨与叙事 - Pills的近期实践

王子耕

Pills

王子耕讲了PILLS的三部曲,第一研究的是隐形的基础设施带来的现象。第二部分是探讨全球化的问题和新自由主义,希望用东方的逻辑,把离岸生产的模式展现出来。第三部分是一个研究空巷率的过程,来说明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事件。王子耕在论坛上展示的策展项目,都是从人和多叙事的角度出发的,从有限的建筑空间出发,为公众带来丰富的阅读空间。

PILLS主持建筑师王子耕 © UED

思辨与叙事 © PILLS

铸忆 © UED


介入社会

臧峰

众建筑/众产品

臧峰介绍了众建筑的工作方法,"试错"、"捣鼓"、"催化"和"参与"。试错,是提前犯错,犯了错误才能知道如何接近答案。捣鼓,是利用方便的各种方法去达到结果。催化,空间设计能够催化很多事情的发生。参与,设计要有利于更多人参与到设计中。众建筑利用这些方法进行设计的工作。

众建筑/众产品联合创始人臧峰 © UED

介入社会 © 众建筑/众产品


从化势为形到离形得势

赵扬

赵扬建筑工作室

赵扬将自己的工作状态划为两个阶段,之前是化势为形,现在是离形得势。形和势的关系,"势"是营造一个理想项目的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各样的洞悉和力量。"形"是建筑师最后把它物化成一个物质形式的状态。最开始我对于作品的诉求,更多是在形的层面,后来脱离了对形的执念,获得了自由,让势的力量慢慢地呈现出来。

赵扬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赵扬 © UED

离形得势 © 赵扬建筑工作室

理清思路不一定能做好建筑

对当下与未来发问

王振飞:对于建筑师来讲,应该在现有精力下将设计作品做出广度,向公众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当下遇到的问题是,社会中是否有充足的合适项目。

范久江:无论是中国传统的经典官式建筑,还是大量的乡村建造,都是标准化的建造体系,其中都有非常有趣的情况出现。在官式建筑中,材料受限少,通过框架体系的变化应对不同的使用要求;而乡村建造,非标准材料反而激发出标准建造体系下的多样性与丰富度。当代建造可以从中国传统建造里的多个向度获取方向,得到启发。

刘可南:在当下的环境中比较中国与瑞士的工作,两者之间并没有孰优孰劣,虽然在回国实践时出现一些问题,但现在也开始接受在概念和策略上的转变。

范蓓蕾:建筑常常从回应问题开始,但并不是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就一定是一个好建筑。一个伟大的作品经历时间留存下来,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当年解决了某些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之后继续为世界带来了新的东西。这些新让一代人一代人站在它的面前,越是敏感越是丰富得到的越多。

程艳春:在现在的全球化背景下 ,如何把个体的微小差异通过恰当的语言充分的表达出来是非常重要的事,尤其对于创作者来说。对于建筑师,延续的不一定是形式语言上的,也可能是价值观的、或者思考方式的。

研讨会现场 © UED

别把建筑当回事

差异与挑战


贾莲娜:做建筑师不是我人生的目标,我人生重要的事是去发展内向认知的路径。但建筑活动给我一个去深度体验和认识这个世界、同时也是我自己的机会,这是建筑吸引我的原因。我想去实践一些真正好的事情,"好"不是别的,而是如实,如其所是。我的"不当真"是在更大的范畴内的真心和直心。

李涵:我愿意从肤浅的角度、平面的角度去思考建筑,并且从现实中吸取力量,现实世界为我提供灵感,希望通过图像的方式再现现实。

研讨会现场 © UED



詹远:未来城市化的发展会使城市聚落化,建筑城市化。缩小到在创造建筑时对更大的影响力的思考。我会不断地迭代和更新我的思考,一方面让设计越来越聚焦,一方面能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水雁飞:建筑能传递给我,更多倾向于感知的问题,整个过程是调和的,而不是技术或者社会性的。建筑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开放性。另一方面是要用一定的修养和修为去推动整个事情。怎么用平行的方式让西方的读者了解我们做的事情,是我今后要去做的。

刘阳:我和世界产生联系的方式,接受外界的方式不太一样。有的人通过读书,有的人通过思维,我却对生活中的琐事更感兴趣。在生活中那些所谓不太正经的事情,反而会给我一些刺激。

研讨会现场 © UED

不用要求社会认同自己

思路和状态,甲方和下一代

赵扬:工作开始先是畅聊,尽力做出透彻的分析,之后一遍讨论、教学一遍做方案。慢慢地你会发现建筑不是从建筑学里面来的,而是从自然生活中出来,然后慢慢地回到自然生活中去的。当人们能够延续它,空间作为一个生活的场景就会越来越丰富,给建筑带来完美的生命历程。

王硕: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必须要找到其中的网络体系,否则会误入歧途。当社会都意识到当下的系统性问题,甲方与乙方的关系就会淡化,甚至会成为对方的合作伙伴,在方案中提出一些建筑师不会想到的问题。

王子耕:我觉得这个时刻对于艺术家来讲,要在开始创作之前找到表达方式。这件事只能由创作者完成,而其他人通过不断的深化来实现它。而建筑是用更普世的方式去讨论。无论这代还是上一代建筑师,都在寻找认同感,然后在巨大的社会背景下,自己的独特性并不用要求被整个社会认知。

研讨会现场 © UED

王灏:作项目是把所有的灵光一闪串联成一个圈。往往是有可能有一个非常完整的画面,通过这个画面去完成设计。先要找到建筑空间的"剧本",再进行"选角",调度资源,这样就解决所有项目。

臧峰:相较于上一代的工作,一方面我们将设计注意力往社会性的方向转变,关注整体的社会运转所带来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很强调落地,所有抽象宏大的概念都要求能够落地实现,否则价值有限。我们进行设计思考的方法是不停的讨论,后来这种模式转变为制定公司的设计重点与原则。

研讨会现场 © UED

未来,青年建筑师将继续在批判的态度中寻找新时代发展下的中国建筑思潮,逐步掌控中国建筑生命的周期,将设计的力量蕴含在视觉背后,形成对整个建筑行业力透纸背的思考。

青年建筑师作品 © UED

学术策展人

李翔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金秋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评论家

张昕楠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系主任、副教授

邀请嘉宾

宋 昆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

柳 青 《城市 · 环境 · 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

水雁飞 直造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范蓓蕾 亘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刘 阳 大料建筑创始人

李 涵 绘造社创始合伙人

王振飞 FUN事务所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王鹿鸣 FUN事务所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程艳春 C+ 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范久江 久舍营造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赵 扬 赵扬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贾莲娜 多相工作室合伙人

王 硕 META-工作室创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王 灏 润·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王子耕 PILLS主持建筑师

臧 峰 众建筑/众产品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刘可南 旭可建筑主持建筑师

詹 远 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 · 环境 · 设计》(UED)杂志社

媒体支持

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社,中国日报网,第一财经,中国报道网《社会纵横》栏目,中华建筑报,新浪地产设计频道,网易设计,腾讯房产,中国房地产报, 搜狐焦点家居

建筑学报,世界建筑,时代建筑,新建筑,建筑细部,建筑技艺,南方建筑,住区,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古建园林技术,世界建筑导报,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景观设计,建筑创作,ArchDaily,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在库言库,建筑档案,建筑畅言网

企业支持

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

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大庄竹材

SPARK思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