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瞻性激发多领域乡建智慧丨乡村实践论坛成功举办!

2019年10月27日,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与《城市 · 环境 · 设计》(UED)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乡建智慧"——乡村实践论坛在天津大学顺利举办,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四面田工作室创始人王蔚担任本次论坛的学术召集人。作为天津大学建筑学术周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论坛围绕"乡建智慧"这一主题,分享了从营造、产业到运营等方面乡村综合问题的观点与方法,启迪更多前瞻性的思考和实践。

在城乡关系日趋多元的当下,来自不同方向的智慧角力使乡建孕育了当下的实验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城市扩张与乡村边界的日益模糊,农耕文明与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嫁接,建筑学地域性探索与重构乡村社会体系的激发与互动……中国乡村已经成为一个更加透明、开放而又充满混沌与包容的场域,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批判性反思建筑创作并重新审视建筑师与社会关系结构的土壤。

乡村是最贴近自然、关乎风土人情的社会场所,在社会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介入乡村,探索乡村地域系统的转型以及空间和社会体系的重构。本次论坛探讨了以保护传统聚落的人居关系、尊重当地传统生活方式为前提,在乡村实现营建以及技术、业态、运营等方面的创新性方法,为未来的乡建思考与实践提供创新性思路。

此次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刘彦随,浙江松阳县委常委潘力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王志刚,台湾水牛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陈永兴,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AHO)教授克里斯蒂安·科尔多瓦,集多方智慧共同探讨乡村问题。

论坛召集人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四面田工作室创始人 王蔚 © UED

10月27日上午"乡建智慧"——乡村实践论坛在天津大学科学图书馆二层报告厅成功举办,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康健开幕词。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康健 © UED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康健表示不同于以往局限于建筑领域的乡建论坛,此次论坛从营造社会产业到运营管理等各方面,汇集了多领域不同视角下的前瞻性的思考与实践。

从接纳国际化新思想到城乡发展民族性的问题,中国建筑界对于本土性的思考从未停止。他认为中国的乡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学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建筑师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通过这样一场跨学科的"乡建智慧"的学术探讨,希望能够启迪大家对社会性建筑、乡村振兴文化继承方面更广泛的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Hon. FAIA)常青 © UED

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探访了国内六个省市近一百个村子,通过踏勘、航拍、文献解读以及和村委农民企业代表座谈,了解最基层最真实的情况。

营造与匠系、聚落与格局、地景与场景 © 常青

我国乡遗保护与再生系统图 © 常青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达到了59.58%,城乡倍差是2.72,城乡平均收入倍差三倍,由此导致的空村化是乡遗保护与再生最大的挑战之一。针对现状,常青指出乡遗应该涵盖营造与匠系、聚落与格局、地景与场景三对范畴在壳子之内保留住乡村的灵魂。

对于当下乡建面临的问题,常青提出五点对策和建议。第一是优化管理机制,把互含或重复的部分进行调整,以实现乡遗管理制度有序、集约、高效的优化目标;第二是保存重点乡遗,界明身份,提高乡遗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存投入力度;第三是保护文化地景,大量的乡村遗产不能照搬城市的文物、历史街区保护模式,而要走景观保护的道路;第四是创建信托体系,把大量性乡村遗产以适合国情的信托方式进行管理和升值;第五是出台强制性的乡遗修缮和乡村建设工程规范,确保安全底线。

三农问题专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温铁军 © UED

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认为乡村的空间资源具有社会性,乡村振兴不能走精英路线,应该以生态文明为基础,走三产融合的绿色生产方式。乡村生态资源的开发应该以重构村域综合经济(新型集体经济)为实现形式,温铁军提出以政府综合性扶持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做市商的三级市场结构,实现村级三变、引资合作和板外交易。

三级市场与政府作用简图 © 温铁军

乡村传统文化的恢复不同于快速工业化开发,乡村振兴路线需要形成共识、需要社会的凝聚力。要实现三产融合和多元业态发展就要打破三产对农民的壁垒,鼓励城乡融合,鼓励乡贤返乡,深化供给侧改革。同时也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振兴,让市民的智力资源参与到落后村庄的改革中。温铁军强调城乡融合不是市民坐享安全却不承担风险市民应该与农民共担风险,保证农业安全,进而搭建市民的安全消费和农村有机生产之间的桥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刘守英 © UED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从城乡结构的本来形态与变迁、城乡中国的特征、重构城乡结构与乡村振兴三个方面谈起。他指出原本中国的城乡面貌是互通、互动,然而近代发展过程中乡村工业被破坏后,乡村的资本和人力资源开始外流,乡村只依赖于农业,进而导致城乡之间的交换发生断裂,如果不恢复城乡之间的有机结构,城乡对立会一直持续下去

城乡中国结构的发展过渡 © 刘守英

湄潭持续培育以茶为主导的产业 © 刘守英

刘守英提出了当下城乡中国的结构特征:由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转变为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结合湄潭的农业工业化成功案例,他认为,在重构城乡结构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要做到精准定位主导产业先行村庄示范带头政府主导持续培育坚持农业工业化道路

最后,刘守英总结道:告别乡土中国不是为了直接抵达城市中国,城乡有机结构的重构是乡村复兴的关键。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彦随 © UED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刘彦随认为乡村问题是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也必然要通过新型城镇化路径解决,所以离开城镇化谈单一的乡村振兴或是建设都不是辩证的。城乡是一个有机体,是命运共同体,城乡有机体是由城市与乡村多种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其空间载体是城乡融合系统,既不能单独来看,也不能带有过多惯性思维。

城乡有机融合体 © 刘彦随

最后刘彦随总结道乡村地域是一个多体系系统,乡村振兴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以破解三农、乡村转型、城乡融合为已任,以兴人为本,兴业为要,兴权为基,重塑城乡关系,重建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功能契合。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志刚 © UED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王志刚以高校教师的视角,从建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关系出发展开演讲。他认为建筑教育乃至整个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对人格、品德、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然而大学现有的环境和条件对于完成上述任务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教育需要采取开放的姿态,借助外部资源而迫切需要人才、知识和活力的乡村恰恰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

安徽金寨村镇小学建成实景 © 王志刚

安徽金寨新建农宅及改造农宅建成实景 © 王志刚

江西夏木塘建造现场 © 王志刚

通过三次在乡村的具体教学实践的展开,王志刚把乡村比作一所大学,一所城乡、教师、学生、村民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大学。乡村既是大学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实践创新的平台也是培养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校外教室在乡村建设与大学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当地农民既是获得帮助的受益者,也给予参与其中的师生很多启示。

浙江松阳县委常委 潘力平 © UED

浙江省松阳县被誉为"古典中国"县域标本和"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县委常委潘力平是当地一位基层的乡建实践者,他对松阳当下正在开展的"文化引领+建筑针灸"的乡村振兴实践进行了分享。他指出,松阳县提出 "文化引领乡村复兴"战略思路,通过中医调理方式,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切入,开展了抢救传统村落、拯救老宅祖屋、复兴历史文化名城等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使松阳成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

松阳县乡村红糖工坊和小竹溪排祭民俗活动 © 潘力平

松阳还与北京建筑师徐甜甜的DnA建筑设计事务所团队合作,创新开展乡村"建筑针灸"模式,对村庄独有的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进行提炼,通过一系列乡村文化建筑,将展陈体验、文化活动、社交娱乐、传承手工等多种社会功能集于一体,推动乡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扭转乡村衰败的局面,使乡村逐步走向复兴。

台湾水牛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台湾土沟艺术村建筑师 陈永兴 © UED

离开象设计集团后的十五年里,水牛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陈永兴一直扎根在台湾嘉南平原的土沟村,他提出建筑师回归乡村需要抱有一种直接向土地学习的态度,设计不能被制式的知识所制约。

位于土沟村的台湾水牛建筑事务所 © 陈永兴

△ 2008年土沟乡情客廊 © 陈永兴

△ 土沟村老年艺术家 © 陈永兴

通过对江南、闽南、台湾各地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他认为村庄聚落的美来自于村子自身的生命力,是一种传统村庄与自然因素对抗产生的、没有建筑师参与设计的自然美。在他的努力下,土沟村以艺术当主题做了大幅度的村落的环境改造,并且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土沟村的原本风貌。此外陈永兴还认为建筑是一个社会参与的过程,通过水牛建筑师事务所的工作,土沟村逐渐形成了建筑、景观、生态、农耕、艺术、共享、社会文化团体的多方面创意社区。

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AHO)教授,SCS Studio创始人 克里斯蒂安·科尔多瓦 © UED

近年来,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AHO)教授克里斯蒂安·科尔多瓦通过两次在中国乡村的建造实践课程积累了丰富的乡建经验,此次他分享了进行建筑学实践课程的理念。

夏木塘建造课程现场 © 克里斯蒂安·科尔多瓦

对于从业建筑师,建筑表现是对真实建筑物的模拟,其目的在于指导建筑物的建造,而在设计教学中,建筑表现通常表示设计课程告一段落。科尔多瓦认为这种对不存在的建筑物的模拟隐藏了与现实有关的问题,对于没有实际建造经验的学生来说,只能通过教授的意见来理解现实与表现之间的关系。同时,即便是对真实建筑的模拟也只能带来视觉上的感知,排除了其他所有感官。建筑设计被定义为一个以原则为指导的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学校可以教授那些属于建筑学的学科知识但如何教授建筑设计本身这是建筑学独有的实践

因此,稀缺性和创造性工作室(SCS Studio)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将图画翻译成建筑物的能力包括贵州楼纳和江西夏木塘在内,稀缺性和创造性工作室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寻找为学生创造合适的集体搭建的条件而不是教授学生们如何设计。

此次乡村实践论坛集结了乡遗、政治经济学、三农问题、建筑教育与实践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前瞻的、包容的方式看待乡村综合问题与乡建现状,推动当代中国乡村以自然肌理与传统文化为基础,面对未来进行创作,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体系。

王蔚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四面田工作室创始人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 · 环境 · 设计》(UED)杂志社

媒体支持

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社,中国日报网,第一财经,中国报道网《社会纵横》栏目,中华建筑报,新浪地产设计频道,网易设计,腾讯房产,中国房地产报, 搜狐焦点家居

建筑学报,世界建筑,时代建筑,新建筑,建筑细部,建筑技艺,南方建筑,住区,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古建园林技术,世界建筑导报,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景观设计,建筑创作,ArchDaily,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在库言库,建筑档案,建筑畅言网

企业支持

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

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大庄竹材

SPARK思邦